◆《四季山水屏》是齊白石自「衰年變法」後極為罕見的山水巨製。 向芸 攝
◆齊白石《紅梅圖》
◆齊白石《牡丹》
◆齊白石《萬竹山居》
◆齊白石《蝦》(1936年在成都所畫)
◆齊白石《四季山水屏》
◆通過實地造景、數字投影、藝術裝置等多種形式,再現齊白石創作的「萬竹山居圖」。

1936年4月底,繼「五出五歸」遊歷之後,72歲的齊白石應川軍將領王纘緒盛情邀請,從北平出發,開始了他此生唯一一次川蜀之遊。在成都居住期間,他不僅結識了諸多蜀中名士,也留下了大量刻印和墨寶。「在成都日日相見,歸後之魂夢,猶在竹葉巷也。」

此後,齊白石在寫給弟子姚石倩的書信中,曾這樣表達對成都的思憶。88年後,由成都市美術館、北京畫院主辦的全國規模最大的紀念齊白石藝術展「白雲深處作神仙——齊白石精品研究展」和「天趣畫境——齊白石沉浸式數字光影藝術展」近日在成都市美術館開幕,以136件齊白石真跡藝術精品、80餘件珍貴藝術文獻和200餘件數字藝術展品,紀念白石老人誕辰160周年。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向芸 成都報道 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白雲深處作神仙」的展名取自齊白石的一首題畫詩:「昔人化蝶致翩翩,栩栩蘧蘧未上天。何不將身化雞犬,白雲深處作神仙。」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說,白石老人在仙蝶與雞犬之中的取捨,折射出其人生智慧,恰與成都人民豁達閒適的生活選擇不謀而合。是次展覽用「筆如農器忙」「余不欲雷同」「本心不得忘」「猶在竹葉巷」「處世要和平」五個篇章,梳理齊白石輾轉起伏的一生,深入剖析他的藝術歷程。齊白石出生於湖南湘潭的一個農民家庭,卻在「不教一日閒過」的勤奮下,從雕花木匠成長為一代畫壇頂流。「筆如農器忙」源於白石老人自作詩,亦是其藝術人生的寫照,在這一單元中能看到齊白石對尋常事物的不斷觀察學習、對自我的反覆革新演進。比如世人都知齊白石畫蝦精妙,卻不知在其背後,是不斷錘煉筆墨才有的極致表達。

花甲之年仍篤志變法

1902年,已步入中年且在家鄉小有名氣的齊白石開啟了「五出五歸」的遊歷,八年中走過了半個中國,也看到了各地文人收藏的歷代名家名作。遠遊前,齊白石的山水主要以《芥子園畫譜》和「四王」山水風格為主,而遊歷後他則將遠遊所見真山真水進行提煉,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山水畫語言。1917年,齊白石獨闖北京,以花甲之年篤志變法,閉門十年,將金石趣味引入畫中,開創「紅花墨葉」大寫意畫風。「余不欲雷同」單元就圍繞齊白石「衰年變法」展開,觀眾可以在《牡丹》《紅梅圖》等畫作中看到熱烈鮮紅的花與焦墨寫就的枝葉。

在「猶在竹葉巷」單元,策展團隊深度挖掘了齊白石的遊蜀經歷。1936年短暫的四川之旅中,蜀地的山水景色給齊白石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曾說「四川的山之佳,較桂林更勝一籌」。在川期間,他以書畫金石作品結交川籍名士或弟子,通過公開講演與採訪表達主張與觀點,並在回到北京後為這次旅川之行留下了《蜀遊雜記》,記敘入蜀的經過。是次展覽展出了白石老人在成都時所作書畫、全程報道白石入蜀行程的《新新新聞》報紙、「吾道西行」的篆刻等展品,呈現了齊白石與蜀中友人的密切交往以及白石之道的西傳歷程。

山水巨製呈現罕見風格

齊白石主要以花鳥畫聞名於世,山水畫存世數量不如花鳥畫之巨。是次展出的國寶級文物《四季山水屏》是齊白石自「衰年變法」後極為罕見的山水巨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風格。如此精心細作的大尺幅十二條屏,在齊白石傳世山水中至為罕見,被譽為「齊白石山水最佳者」。除欣賞畫作本身外,成都市美術館策展人曹箏琪娜提醒觀眾可以留意「印」:「白石老人也是篆刻高手,而這組山水條屏共計鈐印34方,除畫家自己的鈐印外,收藏者王纘緒的印章也全部出自齊白石之手,可謂是齊白石篆刻藝術的一次小小集中展示。」

「五出五歸」後的近十年間,齊白石在位於湘潭縣茹家沖余霞峰山腳下的「寄萍堂」裏,以自己遊歷所得的諸多寫生畫稿為藍本,重新整理、創作出了一套50餘幅的山水冊頁,題為《借山圖》,現存22幅,珍藏於北京畫院。從是次展出的《借山圖》部分冊頁中,觀眾亦可看到齊白石山水畫中的山水觀——簡且新。曹箏琪娜表示,「簡」指出筆簡拙天真,源自齊白石對心中山川家園的高度凝練概括,重意境的表達而非筆墨皴法的精妙;「新」則在於齊白石遠離了當時畫壇的主流風尚,也沒有因襲古人的丘壑傳統,而是掃除凡格、推陳出新,畫出了獨樹一幟、帶有人間煙火氣的新山水。

是次展覽亦展出了齊白石開啟「衰年變法」的里程碑式作品《墨梅圖》。齊白石畫梅本是取法古人,也參詳了同鄉尹和伯之法,雖有一些名氣,但一直被誤解為沿習他人風格。1917年,齊白石二上北京,結識摯友陳師曾,並於同年創作《墨梅圖》,邀請陳師曾題跋。在跋中陳師曾直言規勸齊白石不要追隨他人腳步,適時勇於變法,開創個人風格。正是在陳師曾鼓勵下,齊白石以「餓死京華,公等勿憐」的決心變法,開始了閉門十載的「衰年變法」,融徐渭的豪放不羈、朱耷的沉鬱含蓄、吳昌碩的奔放豪逸為一體,在彼時名家輩出的國畫藝壇中確立了自身的風格和地位。

360度數字光影藝術展 再現畫作背後故事

「天趣畫境——齊白石沉浸式數字光影藝術展」匯集包括實地造景、數字投影、AR虛擬現實、藝術裝置等多種形式為一體的數字作品200餘件,以沉浸式方式帶觀眾走一程齊白石走過的藝術人生之路。

走進展覽,齊白石代表作中的魚蝦和雛雞,以本真有趣的動態影像,帶領觀眾進入「萬竹山居」。在齊白石1922年創作的「萬竹山居圖」中,有萬竿翠竹背依高山、有山居瓦屋臨溪偎流,主辦方在原作基礎上,通過竹、山、紗、鏡的造景和潺潺流水、啾啾鳥鳴,讓觀眾穿行其中時能感受到白石老人筆下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