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熙 立法會議員

新年伊始,北角春秧街一間舊樓天台屋墮下窗戶,擊傷一名途人,事件再度為社區敲響警鐘。事故現場屬人來人往、十分熱鬧的街市,沒有造成更大悲劇,可說十分幸運,不過事件亦讓社會再度討論相關議題,大家都希望不幸事件別再發生。

從過去接觸及處理的經驗看,大廈維修欠妥,背後的原因可說十分複雜,例如大廈對集資維修缺乏共識、業主年紀老邁不知違規後果嚴重,抱着僥倖心態認為按當局的進度可以拖上數年到數十年不等。多幢樓宇墮下窗戶,或者石屎剝落傷人,情況使人擔心。隨着社區不斷老化,有關情況可能會更形普遍。

早前我與團隊以及香港驗樓師學會在港東島進行了「掃雷行動」,義務為一些目標舊樓檢測外牆風險。最終我們將25幢有即時危險的大廈提交屋宇署作進一步的核實及跟進,屋宇署就當中的8幢作出檢查,其中5幢由署方指派承建商作即時維修,餘下3幢由業主自行處理。在此事上,政府部門快速回應,體現了政商民合作解決社會問題,值得一讚。

要杜絕樓宇失修,特區政府除了需要加派人手加強巡查舊樓外,更重要的是要加緊跟進執法的進度,讓業主及法團能夠時刻警惕,着緊樓宇狀況,提升責任感。畢竟意外的後果可以是致命,業主不能置身事外。根據發展局去年7月的數據,當時有2,700幢樓宇在強制驗樓通知屆滿後未有遵辦相關要求,經屋宇署高調介入後,當中有2,200幢取得進展。這反映了只要當局加緊督促業主進行維修,大部分舊樓業主其實都會遵循相關規定。

不過值得留意的是,餘下仍有約500幢一直未有任何的進展。這亦反映了當局需要為此制訂跟進的優先次序,集中資源先跟進好這批始終不願配合的業主。在修葺命令屆滿後,如業主沒有合理解釋而沒有進行維修,當局就要果斷啟動檢控程序,消滅他們以為當局「嘆慢板」的幻想。我相信當局只要加強工作效率,一定可以守護好市民的生命安全。當然,對於一些無力負擔維修費用的業主,當局要向他們提供足夠幫助,令業主可以及早進行修葺,以免樓宇失修造成的意外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