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聖誕節,街上總是充滿喜氣洋洋的氣氛,一些商場更早在一個月前已為聖誕節旺季的來臨精心布置,而耶穌在馬槽出生的情景更是最常見的擺設之一。根據《聖經》的記載,耶穌出生時,東方三博士順着伯利恒之星的方向找到了耶穌,在馬槽裏獻上了三份禮物給聖母瑪利亞,分別是黃金、乳香和沒藥。至於為什麼選擇獻上這些禮物,歷來雖然眾說紛紜,但可以確認的是,這三份禮物竟然都是中藥。
文:香港中醫學會副秘書長 王錦超註冊中醫師
圖:王錦超、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乳香
味辛苦,性溫,歸心、肝、脾經
乳香是橄欖科植物乳香樹、鮑達乳香樹、野乳香樹等皮部滲出的油膠樹脂,該種樹分布於紅海沿岸至利比亞、蘇丹、土耳其等地,自古以來是珍貴的香料。最早使用乳香的紀錄可以追源到古埃及時代,它不僅是供奉各種神祇的重要祭品,而且由於有一定防腐作用,亦常用於製作木乃伊。燃燒乳香可產生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趕蚊子和其他飛蟲的效果,從而降低瘧疾的感染率。時至今日,基督宗教的各類儀式中亦常用到乳香。
乳香作為中藥的使用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南齊·陶弘景(公元456-536)所著的《名醫別錄》中記載,乳香可「療風水毒腫,去惡氣。療風癮疹癢毒。」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則認為「乳香香竄,入心經,活血定痛,故為癰疽瘡瘍、心腹痛要藥。」
而作為現代中藥標準規範的《中國藥典》亦有收載乳香,認為它味辛苦,性溫,歸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定痛、消腫生肌的功效,常用於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經經閉、產後瘀阻、癥瘕腹痛、風濕痹痛、筋脈拘攣、跌打損傷、癰腫瘡瘍。
關於乳香的藥用價值,現代科學對它也有不少研究。研究指乳香能促進多核白血球增加,吞噬已凋亡的細胞,以改善新陳代謝,從而起消炎作用。透過動物實驗可發現乳香揮發油有鎮痛作用,而產生鎮痛作用的主要成分為揮發油內的乙酸正辛酯。
沒藥
味辛苦,性平,歸心、肝、脾經
沒藥和乳香一樣來源於橄欖科植物,不過是沒藥樹及同屬植物樹幹皮部滲出的油膠樹脂。據北宋·蘇頌編撰的《本草圖經》記載:「沒藥,生波斯國,今海南諸國及廣州或有之。木之根、之株,皆如橄欖,葉青而密,歲久者則有膏液流滴在地下,凝結成塊,或大或小,亦類安息香。」
沒藥的中藥功效與乳香近似,根據《中國藥典》,沒藥味辛苦,性平,歸心、肝、脾經。功效為散瘀定痛、消腫生肌,常用於胸痹心痛、胃脘疼痛、痛經、閉經、產後瘀阻、癥瘕腹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癰腫瘡瘍等。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沒藥的水浸劑對多種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動物實驗亦發現,沒藥煎劑注射於狗隻動脈內,可使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下降,這結果與中藥學對沒藥有「散瘀」功效的描述相互脗合。
黃金
金箔鎮心安神,解毒平肝
黃金是相當體面的禮物。在許多文化中,黃金都是權力和財富的象徵,不過原來黃金也是中藥。早在唐代已有使用金箔入藥的紀錄,常用於藥丸的包衣物料。明代陳嘉謨所著的《本草蒙筌》對金箔的功效描述甚為精闢:「除邪殺毒,卻熱驅煩,安魂魄,養精神,堅骨髓,和血脈,禁癲狂疾走,止驚悸風癇,幼科藥作錠丸,必資此以為衣飾」。所以,傳統上認為金箔能鎮心安神、解毒平肝,可用於驚癇、癲狂、心悸、瘡毒等。
《聖經》中提及的很多材料,其實也是中藥,如小麥、無花果等。耶穌曾將自己比喻為「葡萄樹」,信靠他的人是「葡萄枝」。姑勿論葡萄是不是樹(葡萄其實是藤本植物),但「葡萄藤葉」和「葡萄根」就的確是中藥。《本草綱目》記載,飲用葡萄葉的汁液能「利小便,通小腸,消腫滿」,而葡萄根煎湯淋洗則可治腰腳肢腿痛。
今年,這個聖誕除了感受節日氣氛外,順道認識一下中藥,也十分有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