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系統分析「眼底相」,可幫助患者預先調理。圖為糖尿病患者「眼底相」。資料圖片

「無論是改良疫苗、還是透過『眼底相』等方法預測疾病,我們都是本着『治未病』的目標而努力。」徐仲鍈認為,生命健康科研在不斷追求卓越的同時,亦必須顧及實際應用的成本考慮,而能夠做到「預防勝於治療」,不但可減少疾病帶來的痛苦,也相比治病更加經濟實惠,長遠更可望減輕社會醫療開支負擔。

通過人工智能系統分析俗稱「眼底相」的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可識別高風險糖尿病患者及評估中風和認知障礙等風險。「它是一個檢測,但告訴病人你風險高,之後又怎樣呢?於是我們找到一間跟我們理念接近的公司合作,以中醫藥方式跟進,於是可先用『眼底相』獲知風險,然後以中醫方法調理,再用『眼底相』檢視成效。」

徐仲鍈指,他們共同都有着「治未病」理念,如利用「眼底相」幫助預先調理預防,成本遠不如糖尿或中風發病後住院治療般昂貴,「同樣地疫苗也是如此,沒有染上COVID就當然最好,所以我們一直希望找到更多相似的辦法,令患病人數減少,減少痛苦之餘,對經濟亦有好處,是團隊的主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