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陸雅楠)裘槎基金會「裘槎麥德華前瞻科研大獎」旨在表揚在學術成就和才華方面表現傑出的科學家。今年得獎者包括香港科技大學夏利萊博士物理學助理教授傅凱駿。他從小成績優異,並一直夢想成為物理學家,更曾是會考「9A狀元」;手持這亮麗的公開試成績單,他大可輕鬆地透過「拔尖計劃」直接入讀滿有「錢途」的計量金融學,他坦言:「當時目標是在40歲時發達並退休」,但靜心細想,始終覺得物理學才是「真愛」,故決定挑戰高考,「之後就一直走在物理的研究路上。」就這樣,香港或許少了一個財金達人,卻換來了一位可以造福世界的科學家;是次獲獎,各得主可獲發500萬港元獎金,傅凱駿擬用來招攬各地人才,成立多元的研究團隊,讓香港在量子研究領域上更進一步。
傅凱駿是凝聚態理論物理學家,主要研究量子多體作用所洐生的集體現象,現時着力研究如何描述高度糾纏的量子多體態及其對量子材料的物理特性影響。他期望能開發一種可視化的演算法,有效地用傳統電腦描述和模擬量子材料中因電子相互作用而產生的量子糾纏過程。
冀推動大眾對量子材料理解
傅凱駿昨日受訪時分享指,科學界開展量子力學的研究時間並不長,對於量子材料的理解相對有限,故希望通過建立理論框架和模型,推動大眾對量子材料的理解,並發現更多由量子效應帶來的現象和應用,「如果能有效利用量子糾纏,可以實現像超導體半零電阻這樣的效應,而超導體已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廣泛應用,例如磁浮列車。如果能成功研究建立理論框架,將對量子範疇的科研項目帶來積極的影響。」
回憶起自己的科研之路,傅凱駿指從小學開始就夢想成為物理學家,但當時他對「科學家」這工種並不太了解,「只是對此充滿了嚮往,而我的成績和能力似乎能夠實現這個夢想。」他形容自己「很幸運」,遇上了物理學,而好奇心一直引領他專注地鑽研學問,物理研究就像是一種玩玩具的心態,在科研中破解謎題,發現新理論的成功感,化為他跨越科研路上每一座「高山」的動力。他笑指家人從不過問他的選擇,讓他在喜歡的範疇中自由探索,在專業路上走得更遠。
目前,傅凱駿在科大物理學系任教,會結合自身經驗幫助學生,「我會先向學生展示科研中最困難、最不美好的一面,也會告訴學生,即使你熱衷科研,但科研界未必需要你!」因為要成為頂尖的物理科學家,必須面對被淘汰的壓力;當學生真的了解科研界的殘酷,仍然選擇堅持,才有望走向成功。
共追目標 視學生為研究夥伴
傅凱駿坦言,若只是單純的教學,那隨便找一個人來講課也可以;但他認為招收學生做研究,就是老師和學生為了追求共同目標而努力,所以他會把學生當作研究夥伴,「但我發現,這樣對學生來說有些困難,所以我正在尋找一個教學平衡點。」他指自己讀大學時,教授給了他很大的自由度,基本上不需要每周報告進度,只在有成果時才跟他交流,他非常喜歡這種工作方式,故現在他也讓學生自由選擇,「但是試行半年過後,發現有時候學生更適合有框架的教學,所以調整成兩周見一次面。」
他希望未來在教學上能不斷進步,真正成為一個能培育人才的教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