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本地培訓護士將以持續培訓取代考試,工作滿5年可正式註冊。資料圖片

自2016年起,香港護士管理局舉辦的註冊護士(普通科)執業考試的次數,由每年一次增加至兩次,供非本地護士考取執業資格。據該局資料顯示,在2018年至2022年,該執業試筆試部分及實習試部分每年的申請人數為8名至152名不等,合格率分別為14%至69%。有護士分析,合格率低並非因為考生「未夠班」,而是不熟悉香港考試模式,加上各地所用的詞彙不一所致。

據了解,香港的護士執業試筆試部分可以選用英文或中文作答,但由於考生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他們習慣的試題種類亦可能與護士管理局採用的不同,例如有些國家或地區只採用選擇題,但香港執業試包括選擇題和文字題,考生未必擅長不同模式的試題。

最容易令考生「肥佬」的環節,就是臨床試,「部分考生可能只熟理論,一到臨床知識,就被考起。」香港公共醫療護士協會主席江穎聰指出,再加上各地所用的詞彙不一,不合格是可以理解的。

他表示,香港之前一直允許非本地培訓護士來港註冊,但合格率偏低,因此才推出免試引入護士新途徑,但這並不意味境外護士質素不如本地護士:「我認識一些外地護士水準都很高。香港護士註冊試其實並不難,外地護士難通過,相信主要由於不熟悉香港護理工作的模式。」

同時,護士考試一年只有兩次太少,也降低了非本地護士來港考牌意向。

「新加坡、英國、澳洲等地,都積極輸入境外護士緩解人手不足。香港快速老齡化,對醫護人員的需求與日俱增,在本地培訓醫護數量供不應求之下,香港必須積極引入醫護人員。」江穎聰說。◆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