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中大建築學院教授吳恩融(研究項目負責人)、港大建築學院副教授任超、科大數學系與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教授馮志雄及環境研究所首席發展策略師陸恭蕙。香港文匯報記者郭倩 攝
◆2040至49年,預計最高每小時雨量高達230毫米,較今年9月世紀黑雨(圖)增逾四成。 資料圖片
香港極端天氣趨勢
應對極端天氣的建議

三大學團隊促建「海綿社區」 增渠道流量減傷亡

香港今年9月發生的世紀黑雨,敲響氣候變化的警鐘。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團隊聯同香港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發現,百年不遇的黑雨漸漸常態化。三間大學團隊以天氣研究和預報模式的氣候模型,結合香港城市環境數據,推算2040至2049年間每年香港「熱夜」(即當日最低溫氣高於28°C )的日數,將由過去10年的32天增加五成至48天,熱夜死亡風險增加6.66%,沙田、屯門、機場等成重災區;屆時最高每小時雨量高達230毫米,較9月世紀黑雨紀錄增逾四成。團隊促請特區政府做好應對,加大渠道設計負荷、精準規劃避暑中心分布,以及因應天氣變化將「北部都會區」及交椅洲設計成「海綿社區」,提升滲水、 吸水、蓄水和淨水能力。◆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倩

港中大、港大、科大的團隊結合中尺度天氣研究和預報模式(WRF)氣候模型及香港複雜的城市環境數據,首次推算出2040年至2049年期間香港出現極端天氣的趨勢及帶來的影響,並於昨日舉行記者會發布研究結果。

該研究利用2001至2010年全港溫度分布數據建立推算模型,並成功模擬2011年至2020年極端天氣狀況,在加入外圍環境如濕度、溫度變化等因素後,推算2040至2049年在中溫室氣體排放情境(SSP2-4.5)的極端天氣趨勢。

連熱5夜死亡風險增6.66%

結果顯示,香港在2040年至2049年平均每年的熱夜會由過去10年的32天,增加五成至約48天,最長連續熱夜日數則由8天增加至約10天,單次最多連續熱夜更長達15天。根據港中大研究團隊早前的研究,連續熱夜所造成的健康風險比酷熱日更大,因為夜間較為涼快的環境會為身體提供恢復及休息的機會,但當熱夜增加,夜間悶熱恢復身體機能的效果減弱,連續5天熱夜將增加6.66%死亡風險。

港島南北九龍沙田淪重災區

團隊基於香港的高密度城市形態及「熱島效應」,計算出最長連續熱夜日數的十年平均值各地區差異,發現沙田、屯門、九龍、港島北、港島南和機場區在2040至2049年均為熱夜重災區。

此外,極端降雨亦將日趨嚴峻,根據氣候模型的推算,香港於2040年至2049年的最高1小時雨量可達230毫米,比今年9月的世紀黑雨增加逾四成。

科大數學系與環境及可持續發展學部講座教授馮志雄表示,黑雨等極端天氣在未來或會恒常化,「像今年9月份的世紀暴雨極端降雨情況,未來只會愈來愈頻密。」他說,雖然暴雨持續的時間一般較酷熱天氣持續時間短,但其破壞力強,洪水、水浸、山泥傾瀉等都可能直接對市民的安全及性命構成威脅,「這種來得很急、很兇猛的極端天氣在準確預報上仍有較大限制,更考驗政府和市民防災及即時應對緊急災害的能力。」

學者籲黑雨留在安全地方

研究項目負責人、中大建築學院姚連生建築學教授吳恩融表示,特區政府當務之急是加強各界正確認知極端天氣的嚴重性和潛在影響。以暴雨為例,過往有市民認為在黑色暴雨警告下仍然可以外出或趕回家,在極端天氣新常態下,市民應該更注意保護自身安全,盡量留在室內安全地方靜待暴雨過去,遠離水浸區域和斜坡等。

他又指,本次研究結果希望能夠為政府提供數據設計基建,應付未來氣候變化。以排水渠道系統設計為例,香港主要市區排洪設施,能應對200年一遇的特大雨量,但根據今次推算暴雨天氣將會更加頻密,未來的排水系統的設計容量需要增大,「我們不可以用過去的數據,要用預測的數據,設計未來的城市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