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聯同港大及科大團隊昨發布對香港極端天氣的研究預測,未來本港極端天氣更強烈、發生機會更頻繁,考驗政府應對極端天氣的防災救災能力,和對「北部都會區」等重大基建和城市建設提出新課題。政府要基於科學數據、未雨綢繆,及早擬定應對極端天氣的應急機制,提升防災抗災能力,並且盡早制定應對極端天氣的長遠策略和規劃。

中大、港大及科大團隊的研究結果顯示,2040年至2049年,香港熱夜(即當日最低氣溫高於攝氏28度)的10年平均值,將由近年的32天增加五成至約48天,最長連續熱夜日數則由8天增至約10天,單次最多連續熱夜更長達15天,且連續熱夜造成的健康風險比酷熱日更大,連續5天熱夜將增加6.66%的死亡風險。另香港極端降雨將日趨嚴峻,根據氣候模型的推算,香港於2040年至2049年的最高一小時雨量可達230毫米,比今年9月的世紀黑雨增加逾四成,且極端降雨會愈來愈頻密。極端天氣破壞力強大,研究團隊基於科學數據,對本港未來將遭受的極端天氣作出預警,政府及社會各界要高度重視、並全面檢討各項應對,切不可掉以輕心。

一是政府要檢討及擬定應對極端天氣的指揮調度及應變規程,並調配資源提升緊急醫療、極端天氣預測、地區避暑中心設施等能力。本港多年來已形成行之有效的應對颱風、暴雨、酷熱天氣的各類機制,本屆政府更設立統籌指揮機制、保安局轄下設有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總結今年夏季抵禦風災雨災的經驗,結合如今公布的研究結果,政府要根據科學預測,完善、更新有關應急機制,尤其要做好極端天氣保護弱勢社群的預案。

二是政府要全面檢討、修訂渠務建設、重大基建等應對極端天氣的規劃。此次極端天氣研究項目負責人、中大建築學院姚連生建築學教授吳恩融指,要用預測的數據設計未來的城市規劃,如香港主要市區排洪設施,能應對200年一遇的特大雨量,但根據今次推算暴雨天氣將更加頻密,未來的排水系統的設計容量需要增大;「北部都會區」建設要減少高層建築、避免熱島效應,交椅洲人工島項目需將極端天氣可能帶來的影響納入規劃考量。政府各部門要重視研究團隊的預測及建議,科學調整規劃。

三是政府要及早制定香港中長期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事先投資建設防災設施,比災難來臨前匆忙補救更有效。這在本港加強渠務建設、應對海平面上升等方面已獲驗證。新加坡計劃在未來100年內投入至少千億新加坡元興建沿海防禦性設施,仿效荷蘭、採用填海造地技術來保護海岸線,並填海造島、以堤壩將島嶼連接形成蓄水池作為雨水排水系統。香港亦應制定應對極端天氣的百年規劃,確保從容面對挑戰、保障市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