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大學者用回收玻璃製作 反射太陽熱力降室溫
夏季的香港酷暑難耐,不少人都會選擇留在室內「嘆冷氣」,或暢飲冰凍的玻璃樽裝飲品消暑,但此舉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加劇全球暖化效應,更在不經不覺之中成為香港每年產生逾8萬噸玻璃廢物的「幫兇」之一。有見及此,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副教授陳淳和博士後研究員于鑫賢近日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分享由他們研發的「基於回收玻璃製作的可規模化輻射製冷塗料」,既可以透過增加循環再造,減少玻璃廢物棄置及其對環境的影響,更可以通過製冷塗料反射太陽熱力降低室內溫度,並減少因倚賴使用空調而造成的能源消耗,從多方面為環保作出貢獻。◆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健文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環境保護署《香港固體廢物監察報告──2021年的統計數字》,香港每天棄置於堆填區的玻璃廢物數量有220噸,佔整體廢物棄置量的1.9%,合計全年棄置高達80,300噸,其中約81%的玻璃廢物為玻璃瓶,然而由於其商業價值低且回收成本高,整體玻璃廢物的回收量僅有20,400噸,只佔棄置玻璃廢物總量的25.4%。
玻璃廢物不但體積較大,更屬於惰性物料,不會被自然降解,長期大量棄置將會對堆填區造成巨大負荷。特區政府於2021年公布的《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以「全民減廢·資源循環·零廢堆填」為願景,目標是在2035年實現「零廢堆填」,擺脫依賴堆填區處理都市固體廢物,並大幅減少由堆填區釋出的溫室氣體,以達至《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中所訂立在2050年前達至碳中和的目標。
獲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銀獎
陳淳介紹,自己的研究領域與能源、環境相關,除了關注要達成以上目標的時間緊迫,也注意到香港因開冷氣而造成的能源消耗日益增加,「夏天佔整個城市用電的30%。」當時仍是博士生的于鑫賢,其研究課題恰好與輻射製冷相關,於是兩人一起合作,歷經6年終研發出以回收玻璃製作的輻射製冷塗料。今年,兩人憑該項目獲得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的銀獎。
把熱量散發到外太空
他介紹,該技術實際上是做兩件事情,一是把很多的太陽輻射反射開去,避免建築物表面吸收太多陽光;二是更進一步,主動把屬於「大氣窗口」波段(8微米至13微米之間的輻射波段)的熱量穿越大氣層散發到外太空;「如果同時做到這兩點,就可能有一定的製冷效果。」
陳淳表示,輻射製冷塗料就是利用玻璃中反射太陽輻射的特性,把回收得來的玻璃碎片,經過一定的加工使其達到既定的技術標準,能夠做到非常高的熱力反射率,再把它與傳統一般塗料所需要的其他材料進行混合成為塗料。塗料可以應用在包括屋頂等建築的圍護結構上,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空調的能耗,或是為沒有空調的室內環境稍微降溫,讓人感覺不那麼熱,更重要的是善用玻璃廢物,加強它們的循環再造,減少它們要被運到堆填區棄置的數量。
被問到為什麼說「可能」有一定的製冷效果,陳淳解釋,製冷效果很難判定的原因在於,不同建築物之間的差別可以十分巨大。他舉例說,一棟樓高30層的大廈由於其內部有太多如人員、機器等熱源持續散發出大量熱量,塗料「基本上幫助不會太大,不太可能降到溫」;相反,如果是像倉庫、工地的臨時貨櫃屋及鐵皮屋等單層、簡單的建築物,裏面的熱源相對少很多,所產生的熱量也相應少很多,塗料的降溫效果表現就會較為明顯。
「不可能說塗完之後就不用開冷氣或風扇了。」陳淳強調,輻射製冷塗料不可能完全解決室內炎熱的問題,而該技術更多關注的並不在於製冷的部分,而是致力幫忙解決環境和廢物議題,「它其實是一個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環境、社會、公司治理)項目,製冷只是額外的效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