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疑識別代號警示示意圖
2023年首三季整體騙案與去年同期比較
◆轉數快「可疑識別代號警示」功能將於月底更新後可用。 香港文匯報記者曾立本 攝

與警「防騙視伏器」聯網 增「可疑識別代號警示」功能

香港的「轉數快」將有新功能加持,轉賬時見「紅警」要停手。香港今年首三季整體騙案錄得29,650宗及涉款49.9億港元,較去年同期19,444宗及涉款33.8億港元,分別上升52.5%及47.6%,部分騙徒利用「轉數快」收錢逃避追查,至今已有22,000個「轉數快識別代號」涉詐騙或洗黑錢罪案,其中網購騙案為重災區。為及時向用戶發出「中伏」及停止支付警示,「轉數快」系統已與香港警方「防騙視伏器」聯網,將於11月26日增加「可疑識別代號警示」新功能,只要用戶輸入的「轉數快識別代號」資料,若被「防騙視伏器」標記為紅色「高危有伏」,紅色「警示」便在確認轉賬的頁面彈出,用戶應停止轉賬及再三核實,免墮詐騙陷阱。◆香港文匯報記者 曾立本

即將升級的「可疑識別代號警示」,由香港警務處、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銀行同業結算有限公司、香港銀行公會,以及35間本地零售銀行及9間儲值支付工具運營商,已包括所有提供即時轉賬服務及利用到「轉數快識別代號」的機構共同推出。

根據新措施的機制,「轉數快」系統利用警方「防騙視伏器」內提供的資料,向轉數快用戶提供警示,而被「防騙視伏器」標記為紅色「高危有伏」的資料,均屬已有市民向警方舉報,並經過調查確定涉刑事成分,即反映收款方「肯定有伏」。

金管局:未有警示仍須小心

香港金融管理局主管(金融基建發展)黎巧兒介紹,轉數快的「可疑識別代號警示」功能,即用戶在經轉數快支付時,只要所輸入的識別代號資料,與「防騙視伏器」標記為紅色「高危有伏」資料脗合,手機熒幕就會出現警示短語,而警示語下方有「取消交易」及「繼續交易」兩個選項,讓付款人決定是否繼續交易。不過她強調,即使未有出現警示,付款人任何時刻也要仔細核對付款詳情及收款人身份是否可靠。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總警司鄭麗琪表示,警方調查顯示在大量詐騙案件中,騙徒利用轉數快賬戶收取受害人的金錢,相信轉數快「可疑識別代號警示」能及早提醒市民識別有關賬戶與詐騙案有關,有效達至防騙效果,減低受害人數目及損失。

她提醒,在轉數快新措施推出初期,市民可能會對「可疑識別代號警示」不以為意而未有理會,甚至會自行尋找對方求證,但根據警方經驗,騙徒會有很多不同理由作解釋圖蒙混過關,警方希望市民認真看待「警示」,並立即停止過數。本月下旬起,警方會就轉數快「可疑識別代號警示」作不同層面的宣傳推廣,讓市民提防受騙。

香港銀行同業結算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鄧月容表示,轉數快「可疑識別代號警示」新措施,是配合44間參與機構系統上進行提升及改造,客戶本身不需要重新登記,而轉數快與警方「防騙視伏器」在系統上,是以一個非常安全的專線聯網,「防騙視伏器」的資料庫會每日不定時更新資料至轉數快平台。

警方「防騙視伏器」自去年10月推出,至今累計已有180萬次搜尋,平均每日搜尋次數多達4,500次,有關「高危有伏」、「疑似有伏」及「可能有伏」的搜尋結果有29萬次,佔搜尋總數約16.2%。

隨着手機應用層面日漸廣泛,涉及手機科技罪案亦愈趨嚴重,今年2月警方推出的「防騙視伏App」累計下載次數已經有19萬次;警方預計,明年第一季「防騙視伏App」更會加入三大功能,包括自動辨識可疑來電、自動辨識可疑網址及公眾舉報平台,以助市民防止中伏。

警方表示,在新機制下,轉數快用戶在收到警示後雖然仍可選擇繼續交易,但警方建議應即時取消支付指令,並進一步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