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曾立本)「轉數快」將有新功能加持,轉賬時見「紅警」要停手。香港今年首三季整體騙案錄得29650宗及涉款49.9億港元,較去年同期19444宗及涉款33.8億港元,分別上升52.5%及47.6%,部分騙徒利用「轉數快」收錢逃避追查,至今已有22000個「轉數快識別代號」涉詐騙或洗黑錢罪案,其中網購騙案為「重災區」,為及時向用戶發出「中伏」及停止支付警示,「轉數快」系統已與香港警方「防騙視伏器」專線聯網,將於11月26日增加「可疑識別代號警示」新功能,只要用戶輸入的「轉數快識別代號」資料,若被「防騙視伏器」標記為紅色「高危有伏」,紅色「警示」便在確認轉賬的頁面彈出,用戶應停止轉賬及再三核實,免墮詐騙陷阱。

現時轉數快用戶轉賬時,要輸入轉數快識別代號,即手提電話號碼、電郵地址和轉數快識別碼(FPS ID)。至於即將升級的「可疑識別代號警示」,有35間本地零售銀行及9間儲值支付工具運營商,已包括所有提供即時轉賬服務及利用到「轉數快識別代號」會使用,根據新措施的機制,轉數快利用警方「防騙視伏器」內提供的資料,向轉數快用戶提供警示,而被「防騙視伏器」標記為紅色「高危有伏」的資料,均屬已有市民向警方舉報,並且經過調查確定涉刑事成分,即反映收款方「肯定有伏」。

香港金融管理局主管(金融基建發展)黎巧兒表示,轉數快「可疑識別代號警示」功能,即用戶在經轉數快支付時,只要所輸入的識別代號資料,與「防騙視伏器」標記為紅色「高危有伏」資料吻合,手機螢幕便會出現警示短語,而警示語下方有「取消交易」及「繼續交易」兩個選項,讓付款人決定是否繼續交易。但她強調,即使未有出現警示,付款人任何時刻也要指細核對付款詳情及收款人身份是否可靠。

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總警司鄭麗琪表示,警方調查顯示在大量詐騙案件中,騙徒利用轉數快賬戶收取受害人的金錢,相信轉數快「可疑識別代號警示」能及早提醒市民識別有關賬戶與詐騙案有關,警方希望市民認真看待「警示」,並立即停止過數。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