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出版的這本《何以金庸2:人物情節快閃榜》是該系列的第二章節,選擇更加縝密,派別也分得更細緻。作者邱健恩在自序裏面提道,「本書其實有兩個目的,『探討』與『呈現』。」他認為,自己完成了探討的部分,而呈現便是由許多好友分別演繹出來的,有書法有畫作,有復刻的小說,也有電影周邊產品,形式可謂豐富。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胡茜
金庸著作並非全然建立在文本上,他對畫面感的描繪是鶴立雞群於武俠世界的重要原因。多年來關於金學研究著作眾多,最終必須分門別類,以不同的角度去細剖其作品,而邱健恩的這本作品,便是其中較為通俗、共賞的。作者所列「金庸小說人物情節榜」,從微觀角度,專研一個人物或一件物事在整個故事中有何作用,又能從更廣的角度縱覽金庸如何運用相同方法來創作情節,特別適合初看金庸小說的讀者。
選題小眾 雅俗共賞
邱健恩先前已有多本著作對金學進行研究,而這次的選擇則較為自我,「在選題上是用了很多讀者都很喜歡的情節,我稱為『十大』,這當然是我的選擇,也會比較小眾,比如十大幽閉空間,這些空間在他的小說中出現的用意等。」
「第二點則是出於金庸先生自己本身有一些改版、改寫,我會去做一些對比。比如《越女劍》,原來在舊版裏面,他寫的是一枝竹對抗了數千越甲,他是降低了她的能力。1970年到八十年代中期,他是改編了很多情節的。」他說道。
改編呈現只是某一種可能性
金庸的作品改編不勝枚舉,可謂每個金庸迷都有自己心中的摯愛作品、角色,而這樣的結果並不全來源於他最初的創作,邱健恩認為除了小說本身,呈現方式也是重要的一環,「我個人最喜歡的金庸作品最好的呈現方式其實是電視,因為它的文本是一個動態,是真人化了的,而在現實世界去呈現的話就是廣播劇、舞台劇、電影和電視劇,最能夠接近人心目中形象的必定是電視劇,它囊括了動作、聲音、情感等等。」
1955年,金庸開始在《新晚報》副刊連載《書劍恩仇錄》,這是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刊登後便造成轟動,也正式開啟了他的武俠之路,而在此之後,改編也成為家常便飯,「但其實任何的改編都是改編,一定會有弊端。任何文本,只要是故事情節的文本,影視化一定是最接近它本身的,但既然我們提出了改這個字眼,那我們必須要去接受它的不同。」邱健恩說。
「大部分的讀者其實沒有那麼能夠感觸到作者本身的表達,因為我和你去看同一個故事、同一種情感的角度、感情一定是不一樣的。每個人心目中都有屬於自己的小龍女,改編呈現的只是某一種可能性。」金庸小說也會有漏洞,「不過在讀者去閱讀的時候,我們會自動去補充這些漏洞,我稱之為文字的不可逆性,我很有興趣去研究這件事情,我一直在等,有沒有導演,能夠呈現出來我心裏所想的那種補充呢?這是很有趣的地方。」
武俠小說為文學中元素最多
邱健恩談到武俠小說為何在涓涓細流的歷史長河中長盛不衰,「武俠小說是文學中元素最多的一種類型,武俠的元素是最能夠駕馭每一個人想要透過小說去得到的愉悅,無論是武功神怪、感情糾葛,這是最豐富的地方。」他說。
「中國人從來沒有放棄過對武俠小說的喜愛,因為從唐朝、明清時代起,已經因為底層人民的一些期盼,會對大俠、伸張正義這樣的精神有嚮往。曾經武俠小說因為政治事件有被禁過的,但是這種追求是不能夠被壓抑的。」邱健恩說,儘管金庸出身於書香門第的大家族,但也在當時有憫國之心。面對底層百姓的苦難,一次次對自己作品的修改。他提到,其實金庸在很早期的時候已經有意識地知道什麼樣的作品能夠吸引到讀者,所以在快節奏地輸出中,同樣能夠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
「武俠小說在金庸出現初期也是因為這是比較平價的一種娛樂,而從五十年代開始,漫畫、電影已經是非常普遍的存在了,所以當然也是時勢造英雄。」但他的成就不止於武俠小說,這是題外話。
《何以金庸2:人物情節快閃榜》特別隨書附送了謝賢與南紅版本《神鵰俠侶》武俠電影小說(復刻版),以及近百位金庸小說人物「公仔紙」,是為今年紀念金庸的獨特收藏,金迷不容錯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