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可以搭乘「世星號」參與潮汐之旅「臆想的回聲」。
◆透過「世星號」舷窗欣賞展覽。
◆「藝術‧科技」展覽 2.0 開幕禮嘉賓、策展人與藝術家大合照。 主辦方供圖
◆吳子昆《故意遺失與意外尋回》 主辦方供圖
◆陳沁昕《迷失珍珠》 主辦方供圖

在這城市之中有一片港灣,每日小輪在這裏橫渡,迎送熙攘的人潮。兩岸的風光固然已十分美妙,但如能在這之上疊加視覺、聽覺的藝術之旅,是否能帶給市民與遊客不一樣的感受?◆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依江

為推動藝術科技發展,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今年舉辦第二屆「藝術·科技」展覽, 分別於尖東海旁的信和光影藝術幕牆、大館,及位於黃竹坑本局新址的展藝館(Showcase)舉行三個各具特色的展覽,為香港巿民和遊客帶來耳目一新的藝術體驗。近日開幕的首個主題展「見幽覓微」由策展人吳子昆策展,將於即日起至11月12日期間,在尖東海旁的信和光影藝術幕牆上展示一系列數碼藝術作品,點亮維港兩岸。

想像海域今昔流變

今次展覽特設一項體驗活動——潮汐之旅「臆想的回聲」,令觀眾可乘船在維港兩岸之間航行,臆想關於海港的歷史。這場集視覺與聽覺的旅程由從事戲劇創作多年的賴閃芳及其團隊基於大量資料蒐集及研究悉心製作。旅途中,觀眾可細聽由定居香港多年的跨界藝術家Shane Aspegren打造的音效,眼觀LED屏幕上的移動影像、耳聽原創聲景,享受身臨其境的視聽饗宴。

策展人吳子昆領航下,藝術家陳沁昕、馬琼珠和鄭波的作品,投射在岸邊的高樓幕牆之上,維港好像變成了一座天地之間的影院,觀眾跟隨藝術家的敘述,一同探索在生命縫隙中所錯過的一事一物。吳子昆表示:「我們希望展覽能喚起觀眾的回憶、激發他們的想像力,透過藝術家在作品中留下的想像空間,共同探索在繁忙的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微小事物,『填補』被遺忘的空白,尋找生活的另一層意義。」 他的作品《故意遺失與意外尋回》,從都市流行的「斷捨離」概念,講述人與被丟棄的物件之間的關聯。「被丟棄的物件仍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我們與物件之間的邊界始終存在。抹去這些邊界,談何容易。」吳子昆說。

虛實之間哀悼珍珠

參展藝術家從實體、意識、時間及空間上汲取靈感,藉着創作,探尋各種失落的關係、記憶和喻義,讓觀眾發揮想像力,重新發現生活之美。他們結合各種攝影與電腦生成的圖像,建構出一片抽象景觀,在熒幕、虛擬與真實之間,勾勒往昔記憶的輪廓。陳沁昕的作品《迷失珍珠》運用連鎖反應機械裝置概念,將機械轉化為一件引人入勝的藝術品。影像中的裝置以珍珠代替鋼球,展開一段奇幻而非比尋常的旅程,天馬行空,猶如1980年代電影美學特色。燈光映照下,烘托珍珠、蠔、蚌等宿主的鮮明紋理與色澤,在城市中化作神秘的異生物。隨着影片進入尾聲,珍珠滑入下水道,象徵着藝術家對這些珍寶迭失的哀悼。

馬琼珠作品《動植物的演說》(The Speech of Animals and Plants)源自波蘭詩人辛波絲卡詩作《我致力於創造一個世界》( I'm Working on the World)。來自遠方土地的動植物將在動態影像中歡蹦亂跳,象徵着這些生命在屏幕上短暫和平凡的時刻,敘述着更深層的生命思索。 鄭波的《溁》植根於自然風貌的觀察,讓觀眾重新發現人類與地球上植物之間的緊密聯繫。作品中,他聚焦於南大嶼山偏僻村莊的草木,將這些藏匿於海岸邊的植物登上大屏幕,走入大眾視野。

在生活的營營役役與城市的集體記憶之間,我們淡忘了什麼,任它遺失在時間的洪流?在每一片空間之中,你會想起什麼,使你渴望重新賦予色彩?

展覽:「見幽覓微」展覽

展期:即日起至11月12日

時間:下午5時30分至11時

地點:尖沙咀中心及帝國中心的信和光影藝術幕牆

活動:潮汐之旅「臆想的回聲」

日期:11月2日及11月3日

時間:下午6時30分至7時15分

地點:天星小輪「世星」號 (中環7號碼頭,需提前在網站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