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霖

每到金秋時節,我總是能想起柿餅那誘人的香味。

柿子是秋天成熟的,每到這個季節,就是摘柿子的時候了。童年時,在鄉下外婆家,熟透了的柿子像一個個掛在樹上的橙紅色的燈籠。略帶寒意的秋風吹過,柿子樹上的葉子便緩緩飄落,而掛在枝頭的柿子,也不由得翩翩起舞。

外婆家的柿子,皮薄色艷,剛剛下樹時,水分多,外層酥軟,而靠近中間的果肉略硬。

此時的柿子口味甘甜,但卻略微澀嘴。留給我們吃的新鮮柿子並不多,柿子摘下來後,外婆便要準備做柿餅了。

做柿餅需要充分成熟、肉質堅硬、果形端正的大果。做柿餅的第一步是給新鮮柿子去皮。那時候,給柿子去皮的工具只有小水果刀,想削好一個柿子並不容易。但是外婆削柿子的手法卻很熟練,拿着洗淨的水果刀,從柿子的一端開始,嫻熟地用水果刀順着柿子的表面緩緩削去,動作流暢,削完後,柿子皮幾乎連續不斷。

儘管如此,想要把成熟的柿子全部削完還是十分辛勞的事。柿子不易保存,害怕時間耽擱久了會變質腐爛,於是,做柿餅時,在家的人都一起幫忙,從早上開始,一直削到深夜,趁着柿子新鮮時削好,然後整整齊齊地排放在竹製晾曬架上。

晾曬是製作柿餅最為關鍵的階段,曬柿餅時需要細心與耐心,白日裏,要對晾曬的柿子勤檢查,以防鳥兒偷食,到了晚間,要將柿子收起蓋好,以防露水將其沾濕。若是天氣晴好,柿餅就曬得好,若遇到陰雨天氣,最害怕柿子發霉,所以,必須保證柿餅儲存環境乾燥。受天氣變化因素影響,曬柿餅通常需要花上半個月到一個月的時間,通常10斤柿子能晾曬出2到3斤柿餅。

柿餅曬好後,便要捂霜了,而柿霜也是柿餅的精華所在。捂霜時,需要將柿餅一排排放入缸中,然後加一層乾柿皮,再放一層柿餅,疊放至將滿缸後封缸,再將缸放置於陰涼處生霜。溫度越低,柿餅結的霜越好。

製成了的柿餅香甜軟糯,既有新鮮柿子的鮮香,也有其獨特的韌勁,鮮甜的果肉裏包裹着滑嫩而甜如蜜糖般的流心,一口咬下,令人回味悠長,立馬便能夠迷上這種天然的香甜。在沒有零花錢的日子裏,柿餅就是最好的零食,拿起一個柿餅,吃到最後,連柿蒂上的果肉都舔得一絲不剩。

外公說,柿餅有潤燥、化痰、止咳的作用,吃了很有益處。不過,柿餅好吃卻也有一些禁忌,例如吃柿餅前後一到兩小時內不能飲酒,柿餅遇酒便容易凝結,難以消化等等。

然而,好吃的柿餅卻不能任由我們隨心吃,製成的新鮮柿餅,大部分都要被外公外婆用籮筐挑到墟市上叫賣。那時候,我的父母和大舅都在外地打工,小舅年紀尚輕,這幾籮筐的柿餅,都被用來補貼家用了。

每回賣了柿餅之後,外婆總會在墟市上買幾両豬肉回家,給家人加餐。而賣完之後剩下的柿餅,往往個頭很小,亦或是賣相不佳,但是柿餅入口,彷彿深秋裏的那些寒意與風霜都盡皆散去,只留下瀰漫在舌尖上的香甜滋味。

如今,生活越過越好,家裏早已不用靠着賣柿餅來補貼家用了。如果想吃柿餅,製作起來也很方便,機械化的削皮機,用不了半小時便能削上一籮筐的柿子,而高溫烘乾設備也讓柿餅的製作不再受到天氣的制約了。

然而,童年柿餅的香甜滋味卻一直迴盪在我的心頭。一塊小小的柿餅,裏面不僅飽含着人們的辛勞與汗水,更蘊含着長輩們濃濃的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