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飛
香港人長壽,通常都歸結為熱愛運動、醫療條件好,不過我覺得日常所用食材新鮮且種類繁多,也是香港人普遍得以延年益壽的重要原因。粵菜系清淡是口味上的健康護欄,食材新鮮才是肌能得以強健的沃土。這也要歸功於遍布港九的香港街市。產自世界各地的肉、蛋、奶、海鮮、菜、蔬、米、果品,在街市裏量大價優,供街坊按需選購。連鎖店密集的超市固然也在街頭巷尾,且內裏寬敞明亮,貨架齊整有序,相較於攤檔經營各自為主的街市,工業化流水線式的秩序井然,總是少了一份觀之可親的煙火味道。香港人都有鄉下,鄉下也都有菜市肉舖,即便沒有回過鄉下,跟着祖父母長大,多少都沾染了些鄉音,聽聞過一些菜販肉檔的古舊回憶。現在的人,自小跟着父母出入超市,斤両上的認知都已淡漠,對帶有泥土氣息的街市難以生發出情感上的近親,亦屬正常。
汪曾祺說︰「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汪先生那一輩人經歷了鄉土中國向現代中國的快速演進,摻雜在生活裏,沉澱在回憶中,凝結在文字上,質樸的如同街市攤檔上橫七豎八擺着的蓮藕,摸一摸藕節上留存的塘泥,就能瞬間與一段勞作的記憶或是少年的童趣所連接。香港各地各國來的人都有,街市菜檔上附着的情感,也來自天南海北。香茅、青檸、羅勒、迷迭香、蒜薹、芫荽、白蘿蔔,氣味大不相同,片刻之間掀起的回憶濃度並無差別。
香港夜市方興未艾,周末特地去堅尼地城海濱夜市逛了一圈。臨時搭的帆布帳篷前,人頭湧湧,篷沿上綴着一串串小燈泡,在海濱的夜風裏,忽閃忽閃,勾勒出熱鬧的氛圍。手作飾品、文創擺件是攤販們的主打產品,再有些煎炸燒烤的小食,和現製的新鮮飲品。其實,如果街市可以稍作改裝開到很晚,除了一群人大快朵頤的大排檔,再布置些愜意的小角落,讓三三兩兩的朋友、情侶,可隨意用些吃食,圍坐傾談,也是不錯的安排。且街市都在社區附近,夜深了也方便回家。內地流行圍爐煮茶,爐上煮的不僅是茶,還有各式乾果鮮果。倘若街市也能提供爐火、吃食便利的場所,於熱衷流行風潮的年輕人而言,吸引力不容小覷。文化和傳承,不止正襟危坐才能面授機宜,一飲一食的相互熏染,常常不經意間就從刻意為之的藩籬空隙裏飄了進來。同宗同源的人,哪有那麼輕易就被人離間了。就譬如年輕人在戲台面前都很難坐住3分鐘,可只要年紀一到,戲文中的家仇國恨忠義肝膽,戲台上的生旦淨末唱念做打,和深埋在血脈裏的審美素養,自然而然就被全部激活。
沈三白兩口子有一大樂趣,常常讓我艷羨不已,就是可以僱一個沿街挑擔子賣現煮熟食的老漢來使喚。不為他的食物,只為那一爐便捷的熱火,可以在郊外賞玩時,隨時提供熱水煮茶溫酒。香港人住的都是窄宅,在家裏明火圍爐是不現實的,街市寬敞通風,叫價也不會太高,真是不錯的歡聚之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