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上月的世紀暴雨令香港多區嚴重水浸,即將又有另一颱風「小犬」有機會襲港。立法會「A4聯盟」和香港社建協會昨日召開聯合記者會指出,逐年增加的強降雨,已超出香港排洪系統的原來設計上限,水浸預報系統及管道規劃亦不足以應付數百年一遇的暴雨。鑒於全球變暖和極端氣候日增,政府有必要加強上游截流、中游蓄洪、下游疏浚的排洪能力,同時透過科技與大數據結合天氣預報,盡早預測各區水浸情況並提早作出資源調配,將香港全方位建設成「海綿城市」,提升防洪能力。
「A4聯盟」立法會議員林素蔚表示,隨着城市化發展、地面徑流增加,洪泛平原減少,加上極端天氣出現的機會增加,低窪或沿海地區發生水浸的風險隨之上升。目前香港主要利用「防洪三招」,即截流、蓄洪、疏浚的方法,減低因暴雨引致的水浸風險。
她以黃大仙水患為例子,建議政府在上游增強截流,在獅子山南面由東至西建造截流工程,引流到西面連接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經昂船洲近海岸排出。中游增強蓄洪,在黃大仙祠以東,即停車場舊址,建造蓄水池,管理雨水溢流流量,而儲存的雨水可用作洗街用途。最後在下游加強疏浚,在水浸黑點及相對低窪地段,增加馬路邊去水集水溝的數量,減少暴雨期間去水位被垃圾阻塞的風險。
「A4聯盟」立法會議員梁文廣說,「海綿城市」是一個現代化雨水管理的概念,以「順應自然,彈性適應」的方式模擬大自然水循環,遵循「滲、滯、蓄、淨、用、排」六個方針的整合防洪管理,令城市像海綿一樣,在下雨時能夠滲水、吸水、蓄水、淨水,並在有需要的時候把蓄存的雨水釋放並加以利用,最後才讓雨水排放。「海綿城市」概念的設計元素包括多孔路面、雨水滯留及處理池、蓄洪池、蓄洪湖及綠化設施。
他建議政府加強公眾教育,確保全港斜坡定時巡查和維修,以進一步加強抗洪和防止山泥傾瀉的能力。同時政府應加強巡查打擊僭建,「本次世紀暴雨引發多處山泥傾瀉,更揭發港島大潭紅山半島僭建問題,嚴重的山泥傾瀉可能破壞僭建物,對居住在下游地區的居民及建築物構成嚴重安全威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