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義於文藝復興時期,與久處於黑暗世紀的西方人民展開了一場美麗的邂逅,啟蒙了人類的思想與情感,促使人類不再拘泥於陳陳相因的腐朽傳統,而是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都綻露了空前的光芒。

那麽人文報道在現代社會的定位是什麽呢?於思想和自由精神極其跳脫奔放的時代,人文精神如何發揮其價值呢?在我看來,當今是一個科學主義和現代主義興盛的時代,任何事物都趨於追求其實用性及功能性。以教育為例,中小學雖推行「全人教育」,但社會對知識的物化和標價,造就了一群理性思維滿分、人文精神匱乏的「經濟動物」。而人文報道在當今的定位,應是人類在科學時代持續發展的燈塔,警示任何違逆人性的科學應用,呼籲新生代在不斷求知,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不會失其本心,仍發展以人為本,強調人性、人文價值為中心的利人科學。這才是人類持續和平生存的根本。

在人權角度看,人文精神不在於宣揚幸福,而是當一方遭遇人間地獄、權益受到不公的剝奪時,人性的光輝使我們懂得感同身受。人文報道應使我們感知同住一片藍天下他人的處境,以捍衛人權和尊嚴的視角反對歧視和不公平對待。我們應尊重他人的權利和感受,然後人才能構建更加和諧和平的社會關係,令到每個人都能收穫更多的幸福與快樂。

人文精神亦體現在各個文化之間,居住在地球村的我們是一個個不分軒輊的獨特個體。人文報道就像站在一個說書人的角度,將因為聽故事而聚集起來的人們聯繫起來,讓這些故事變得多元化,並鑿破不同文化間的隔閡和誤解,促進人們合作和理解不同文化蘊含的獨特性,使每個人在追求自身自由時,懂得尊重其他人的自由,明白人與人之間「和而不同」的理念,令不同文明之間都能展現自身的風華與魅力,互相交融以至於演化出多元的創新文化。

總而言之,我眼中的人文報道角度,應出於尊重和珍惜生命,透過走進人們的生活去洞察生命,從中探究世界問題的根源、事物的意義和本質、發揚人性的光輝,在現今社會中完善民眾心智、淨化心靈,引導世界找到真善美智的生活方式。

反觀現在,人們對科學的掌握漸顯力不從心,人類的思維愈發追趕不上日新月異的科技。例如人工智能和基因編輯都涉及人類生命,我們難以確保這些東西不會損害人權或成為小部分人的工具。於是,人文精神的彰顯對人類未來發展尤關重要,若有不慎,人類可能演變為物質生活豐富、精神世界卻極其空泛的生命狀態,甚或兩者皆失,這對人類而言,何嘗不是又一次黑暗世紀呢?

◆廠商會中學 潘季興

註: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