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期繼續根據薛覺明遺作《薛覺先的舞台生涯》裏的資料,介紹1927年薛覺先從上海回港後進行的粵劇改革裏的海派元素。

曲種方面,薛覺先從江蘇、浙江兩省帶了一些當地民間小調如《孟姜女》、《無錫景》等回來,豐富了粵劇的曲種。

唱腔方面,薛覺先將京曲的「五音亂彈,打馬過站。快三眼、原板和倒板」等唱法,引進到粵劇的唱功裏。(五音亂彈有可能是五音聯彈,五音聯彈原是北方戲曲梅花大鼓的演出形式之一。海派京劇只是借用這個名詞,由幾位演員以合唱開頭,中間輪唱,最後再以合唱結尾。快三板、原板和倒板都是京曲的板式。)

樂器方面,薛覺先引進中低音樂器(包括部分西洋樂器),使伴奏的音色更加和諧。他又採用了京劇專用來補托耍劍、耍帶和歌舞的「龍鳳鼓」,用紋銀混合銅製造的「響鈴」來豐富擊樂。

武戲方面,從前粵劇沒有「打北派」的,薛覺先首先將北派的武技搬到粵劇裏,如《槍挑安殿寶》、《白水灘》、《三本鐵公雞》等武戲的開打。

由於薛覺先醉心京劇的表演藝術,除了武場以外,在文場戲裏也盡量將京劇的舞蹈搬了過來,就算一舉手一投足也帶些京劇味。因此潮流所趨,影響所及,大多數藝人(尤其是青年一輩)無不爭相摹仿。

薛覺明認為薛覺先在上海兩年期間,受京劇影響頗深,加上那時他對粵劇傳統沒有什麼基礎,所以自上海回來再度演出時,便帶有相當濃厚的京戲味道。

及後,薛覺先與靚元亨同台演出,有機會認識南派的優點,決心「埋樁」(即用木頭人練功)練「手撟」,自此手腳硬淨多了,不但演武戲時動作乾淨清楚,連文戲也好看。文戲要「柔中帶剛」才演得好,有了武底子,出手動作才不軟弱,線條才勾劃得完整。

大約在1931年,27歲在左右,薛覺先成功把一些京劇的表演藝術經過加工提煉,融合到粵劇的表演中,既沒有破壞粵劇的優良傳統,也不是模仿京劇的演出,而是創造一種帶有濃厚廣東地方色彩的表演風格。他的文戲,不是慣見的軟手軟腳、病態懨懨的書生型的戲,而是神采俊逸、風流瀟灑的令人難忘的小生戲。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