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之圓缺》

作者:佐藤正午

譯者:王蘊潔

繪者:霧室

出版:皇冠文化

最近《月之圓缺》的電影版在港上映,惹來不少文青追捧。事實上,近年引入的日本電影,多以青春創傷為黑洞基礙,從而建構出影響一生的波濤詭譎起伏來,近已成為程式創作的套路。不過一切也無妨,反正天下無新事,只要調色湊味得宜,同樣可口怡人。

佐藤正午的原著小說,較電影版來得複雜。當中最大的改動屬刪去了小沿希美的角色,令本來的投胎轉世次序——正木瑠璃→小山內瑠璃→小沼希美→綠坂瑠璃省掉了一人。當然不少人認為乃電影時間所限,但其實我並不認同的,因為現在超過兩小時的電影版,大量場面拖沓冗長,假如可以凝練處理,還有廣闊的敘事空間可加以運用調動。

而我想說的,是現在電影版的最大改動,是因為小沼希美的不存在,於是令到原著中的一大關鍵人物正木龍之介,立即被塑造成為大反派。電影由田中圭飾演此角,也委實難為了他,令角色演繹上膚淺得令人失笑。

原著中正木龍之介與正本瑠璃婚姻出現裂縫後,當後者意外離逝,前者墮入情傷期,沉醉於賭博及女人的世界中,把自己的家財一掃而空。幾經挫折後,終於得到小沼工務店的社長拯救,重新振作且成為社長的左右手,奮發工作令人生重拾正軌。

此時他正好因與社長熟稔,於是有機會到家中作客,結果暗中發現社長女兒希美,就是正木瑠璃的投胎轉世。為了破釋為何正木瑠璃離己而去,於是他和希美去尋找當年情人三角哲彥,希望作一了斷,結果途中希美自行衝出馬路不幸身亡,而正木龍之介也成為「船橋女童綁架事件」中的犯人。不過一切待警察查明後,他也早已被釋放了。

電影版就徹頭徹尾把他塑造成反派壞人,既廉價方便地把他設定為小山內堅的同事,而他也「順理成章」地與少女小山內瑠璃有見面機會。與此同時,更進一步把他寫成為跟蹤狂及偏執狂,去小山內瑠璃的學校,逼她說出三角哲彥的聯絡,從而想加以報復。結果本來小山內瑠璃與母親梢上東京尋找三角哲彥,中途遇上交通意外而雙雙離世的安排,就變成一切皆由正木龍之介所導致,交通意外也是因彼此在公路上追逐而發生的慘劇。

由衷而言,那的確是通俗廉價的處理手法,進一步把投胎轉世追逐前世情人的情節,強化浪漫元素,把情比金堅的戀愛觀推至極致,文本的內涵也方便理解得了。但原著的一大趣味,正是在信與不信投胎轉世的爭持上,正木龍之介好、三角哲彥好,甚至最重要的小山內堅好,均一直在人生的不同階段對以上關鍵主線有所懷疑,只不過大家由不信到相信,視乎在哪一關卡所出現的契機才接受。

所以從另一角度而言,小說的主角正是此三位男性,反而一直「輪迴」的「瑠璃」無甚趣味可言,因為她一直處於全知角度,沒有忐忑空間。但三位男角的掙扎在於究竟自己所曾經歷的「愛」(家人之愛、情人之愛、夫妻之愛),到底真假成分怎去判斷?

此所以電影版把正木龍之介塑造成大反派,是下下之筆的處理手法。簡言之,表面上他與小山內堅兩人,和「瑠璃」的關係上好像南轅北轍,但仔細一看就會明白他們互相映襯的關係。正木龍之介放不下的,是妻人另有情人;小山內堅面對的,同樣是女兒心中另有所屬——那麼自己付出的,自己所經歷的,又算什麼?

我相信這才是作者的用心所在——不過改編就一定有風險,既然導演如此理解,那也只可由他罷了。 ◆文:湯禎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