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研學團的所見所感,從西北的地形、氣候、降雨到土壤成份,由大豆和玉米間作的種植方式,再到滴灌和覆膜的節水及精準農業技術,無不讓記者感嘆農業學問之廣博精深,就像行程中沿河西走廊一路從蘭州到酒泉、延綿不絕的祁連山脈般無窮無盡。
《孟子·盡心上》曰:「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在全球糧食安全的挑戰與機遇面前,投身大豆研究超過四分一世紀的林漢明教授,不僅學術成就斐然,在著名國際學術期刊發表逾200篇論文,同時亦桃李滿門,培養了逾50名博士和研究碩士,還有多名來自世界各地年輕訪問學者。
走出冷氣房 論文寫在大地上
林教授毅然走出香港舒適的教室和實驗室,選擇到內地大西北、巴基斯坦和南非的獨特極端環境下揮灑心力和汗水,推動科研成果落地以讓大豆產量「如水火」般充足,改善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生活水平,發揚科學人文精神,此等情懷着實讓人敬佩。更難能可貴的是,年逾花甲的他在日常繁重的教學與科研之外,仍然百忙抽空、身體力行推廣STEAM科普教育,包括最近出版了新書《一豆一世界》,深入淺出分享大豆與中國歷史文化、食品科學、世界經濟、糧食安全、可持續環境和現代科研的小故事及冷知識,喚起大眾對大豆和糧食議題的關注,又成立社會企業「采菽社」為中學生提供以大豆科研為基礎的STEAM課程,培養年輕人對農業科學的興趣。
悉心教導後學 撒下希望種子
在研學團中,記者近距離見到林教授親自籌劃和帶領數十名年輕中學生考察,遇上颱風仍堅持起行,在攝氏近40度烈日當空之下於田野悉心教導,對同學們的疑問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每逢用餐又主動到席間與師生親切交流、打成一片,了解他們的所學所得,關心他們的所感所想,毫無架子。即使在行程期間不幸出現高原反應需服藥緩解,依然無阻他在研學團結束後隨即前往隴南視察實驗成果。林教授透過言傳身教,啟發青年大眾正視糧食安全議題,從珍惜食物做起,又把學問和精神感染並傳承下一代,為他們開啟創科領域大門,將解決未來糧食議題希望的種子撒開,鼓勵他們未來即使在不同範疇、崗位,只要有心,都可以為香港以至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記者深深感受到,對林教授來說,大豆和農業科研不單是一門賴以謀生的職業,而是一項讓他心繫國家、胸懷世界,願意為解決全人類糧食、貧窮以至安全問題而奉獻終身的志業。 ◆香港文匯報記者 鍾健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