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元朗東頭的過渡性房屋「同心村」已經入伙。 資料圖片
◆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發表有關過渡屋的研究報告。香港文匯報記者吳健怡 攝
香港過渡屋與海外對比

理大研究指負責者缺建築經驗 居住有限期 選址多偏遠

為急基層市民所急,香港特區政府近年積極發展過渡性房屋,盡快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目前在2024/2025年度前完成84個項目,提供超過2.1萬個單位。香港理工大學研究了其中35個項目,又訪問了各持份者,發現受訪住戶大多滿意過渡屋的居住環境,及肯定項目的積極作用,但研究對比外地同類項目,提出香港過渡屋存在的六大痛點,尤以入住年期僅2年至5年、申請資格限制多最令住戶卻步,其次是政府對營運機構的資助範疇有限。他們建議特區政府及早確定過渡屋和簡約公屋的功能及定位,以及籌劃「組裝合成」組件的重用方案。房屋局回應指,下周將推出試驗計劃,為住戶提供一次性資助,幫助他們應付遷往新環境所需的開支。 ◆香港文匯報記者 吳健怡

理工大學研究的35個項目全部均為在空置地盤、以「組裝合成」建築法建成。規劃署前署長、理大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總監、研究項目首席研究員凌嘉勤表示,以「組裝合成」建成的項目建築過程較複雜,故有需要進行詳細研究,香港過渡屋項目之多屬全球規模最大、發展速度最快。

70%受訪住戶與家人關係改善

他們在是次研究中,向居住於過渡性房屋的54名住戶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住戶對於其家庭及鄰舍關係的觀感明顯正面,70%受訪者表示在入住過渡屋後改善與家人的關係,90%受訪者認為社區鄰居表現友好。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專任導師、研究項目共同司研究員譚建元早前還訪問了相關的住戶,他們都認同過渡性房屋的一大優點,是透過營造互助鄰舍環境來提升住戶的福祉,現時的生活環境有利健康並感到安全。

過渡性房屋發揮及時改善基層居住環境的作用,但亦存在六大痛點,其中最令住戶卻步是興建過渡屋的土地有年期限制,扣除平整及基建工程後,住戶只能住上2年至5年,加上營運的非政府機構缺乏建築經驗,又需要在短期內招租。

同時,香港過渡屋的「組裝合成」組件多經過不同機構使用,各項目有個別和特別定製的間隔設計,降低跨項目的組件重複使用率,凌嘉勤料將有逾1.8萬個以「組裝合成」製成的單位需要重置和重用,可能涉及逾2萬件組件,建議及早籌劃有關安排和方案,否則到2027/28年度將愈來愈多要處理的組件,營運機構自行處理組件是巨大挑戰。

凌嘉勤引用政府最新的數據指出,偏遠項目的入住率已經增加至超過八成,相信隨着更多機構持續為劏房戶舉辦睇樓團,入住率會繼續增加,建議特區政府正式確認過渡性房屋為長遠房屋策略中傳統公營及私人房屋分類以外的房屋類別,並將已建立的過渡性房屋供應機制繼續運作。

在項目推廣、跨項目轉介等方面,他們認為政府應加強協調,並爭取額外資源為住戶提供基本的生活設施和傢具、搬遷補貼及社區支援服務,以及由政府牽頭將過渡性房屋項目及簡約公屋項目單位設計標準化。

房屋局:推展統一平台協調

房屋局回應表示,感謝各界對過渡性房屋的支持和協助。發言人強調,一直與營運過渡性房屋項目的非政府機構保持緊密溝通,已進一步統籌及加強過渡性房屋的各項工作,及正積極推展中央統一平台,預計市民可於今年第三季在網上申請過渡性房屋項目。

發言人表示,房屋局將於下周推出「『過渡性房屋』住戶特別津貼」試驗計劃(試驗計劃),為住戶提供一次性資助,幫助他們應付遷往新環境所需的開支(例如搬遷、添置傢具及/或電器、孩子轉校和重新建立社區網絡等的額外支出),支援他們搬遷和適應新的居住環境和社區。

參考過渡性房屋的成功經驗,房屋局會邀請營運機構為不同地點的簡約公屋居民提供合適當區的基本服務,汲取過渡性房屋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的經驗,在政府的主導下,簡約公屋將採用標準化簡約設計和「組裝合成」建築法,預計扣除前期設計、技術評估和所需額外基建工程的時間後,簡約公屋的建築期一般只需約一至兩年多(視乎樓層數目及需否進行打樁工程等)。而整個過程比過渡性房屋快約兩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