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香港特區政府運輸及物流局日前公布,輸入勞工計劃航空業首輪申請已有2,841個配額獲批。工聯會權益委員會昨日表示,香港將陸續有外勞來港,如何保障他們和本地工人的權益備受關注。工聯權委早前到訪澳門工會聯合總會,就輸入外勞政策措施深入交流討論,部分做法值得香港參考和仿效,包括設立輸入「外勞煞停機制」,當外勞人手過剩或經濟下行,或發現行業工資中位數被壓低時,必須停止輸入外勞;另成立「外勞專責小組」,專責處理外勞投訴及求助,並適時檢視輸入外勞的成效。

據了解,澳門有三個工種規定不能輸入外勞,當中包括職業司機、博彩業莊荷和監場主任,將薪酬待遇較好職位留給本地工人。工聯權委主任丘燿誠昨日在記者會上指出,香港除建造業、運輸業和安老護理業設特別計劃外,「補充勞工計劃」下26個原不輸入外勞工種亦「解凍」,部分不少為前線職位如文員、 售貨員、 收銀員等。

他援引資料顯示,澳門外勞人數截至去年底約16萬人,佔全澳就業人口逾40%,酒店和飲食業,以及建造業,外勞分別佔26%及18% 。酒店及餐飲業於2018年的行業工資中位數為11,000元,於2022年則為11,600元,升幅約為5.5%;建造業於2018年行業工資中位數為15,000元,於2019年時曾上調至17,000元,但隨後又降回15,000元,即「5年冇人工加」。

工聯權委副主任、立法會議員梁子穎指出,澳門於疫情期間因經濟逆轉,人手需求減少,但外勞人數未有同步減少,澳門的「外勞退場機制」確保外勞不會過剩,這機制與工聯權委建議設立外勞煞停機制相近,「在本地就業及經濟發展間建立緩衝帶,當經濟下行及就業率減少,或發現行業工資中位被遏抑時,停止輸入外地勞工,保障本地工人就業優先。」

冀設專責小組處理外勞事務

他表示,澳門亦為外地勞工成立「聘用外地僱員廳」,本港可作參考,由勞工及福利局成立「外勞專責小組」,專責處理外勞事務,包括主動跟進外勞的投訴,當發現有剝削情況時主動跟進調查,並授權該部門檢控違法僱主。此外,亦要研究及規劃外勞政策成效,按照勞動市場及經濟發展需求提出建議,防止過量輸入外勞搶本地工人飯碗。

建造業總工會秘書長謝宏儒表示,據知建造業特別勞工計劃已接獲5宗申請,涉及數千名外勞,他認為,要解決人手荒,應先加大培訓力度,推行「一專多能」政策,讓建造業師傅可多掌握一個,甚至多個工種技術,補充缺人的工種及行業。同時建議政府以多渠道發放就業資訊,如透過短訊、電話、社交平台等等,為建造工友提供就業配對及招聘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