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右﹚發動「靖難之變」,奪去侄子朱允炆﹙左﹚的帝位,朱允炆下落從此成謎。網上圖片

明史當中,開國君主朱元璋的事跡家喻戶曉,但談到明朝謎案,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近乎必談。而這個謎案,至今仍未有令人信服的說法。

故事細節大概如此:朱元璋在眾多兒子當中,打算傳位給長子朱標。朱標作為大哥,依次序弟弟分別是二子朱樉、三子朱棡和四子朱棣。可惜朱標早死,朱元璋未將帝位傳給二、三、四子,反而傳位給朱標的長子朱允炆。朱允炆在21歲登上了帝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年紀輕輕變成了皇帝,擔心自己叔叔威脅帝位,於是頒布了一系列的削藩措施。

此番操作引起燕王朱棣的不滿,他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口號,在北京起兵,進攻當時首都南京,最終成功攻入皇宮後,關於朱允炆的下落產生了歧義:

按正史記載,《明史》這樣寫:「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從這個記載衍生了故事的第一個說法,朱允炆在亂中死於火海。這個說法看似沒有太大問題,因戰爭亂局而有傷亡,再正常不過。問題在於「葬之」二字,皇帝去世,埋葬需要有完整的儀式和過程,但沒有任何記載後來建文帝的殯葬。就算沒有殯葬,最起碼要為皇帝立陵吧?但至今也未見過建文帝的正統皇陵,那麼正史記載「葬之」便有很大的可疑性了。史學家陳學霖認為,正史強調建文帝已死於火海是必須要做的,否則燕王朱棣便失去稱帝的合理性了。

另一種說法就是逃亡說。《明史考證攟逸》記載:「宮中陰溝,直通土城之外,高丈二,闊八尺,足行一人一馬,備臨禍潛出,可謂神思熟慮矣。」 《明史紀事本末》記載:「從水門御溝而行。」以上無不暗示當時皇宮有一密道,建文帝在戰事亂中得以潛逃出宮,免於災禍。

逃亡說充滿傳奇色彩,以至其後古書衍生了不少後來的故事。包括:建文帝從此出家為僧,不問世事;也有建文帝後來回宮遭軟禁;也有涉及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的說法等等。其實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商榷性,因為這些故事都是來自後世的通俗歷史著作,而且愈是後期的著作,故事細節的提供便愈多。由此可見,這些細節可能出於對這位命途多舛皇帝的懷念,因而杜撰出來的。

紀錄或篡或佚 「此事國史無考」

抨擊逃亡說的最有力說法來自學術研究。學者透過考證得知,有關朱允炆建文一朝的紀錄,包括檔案文獻、起居注和私家記述幾乎全遭毀滅和篡改,以至最真實、最接近事實的文件已經看不見了。

《明史》還有一個記載很值得我們思考,明朝中後期皇帝,萬曆皇帝問及大學士張居正有關建文帝的下落,張居正回答皇帝:「此事國史無考。」這裏透漏了一個信息,連明朝皇族後代、明朝大學士對此事也表示不可考證、不可得知,看來建文帝的下落,可能永遠是一個謎。

◆ 張奔勝(中學中國歷史科科主任,喜歡思考和推敲歷史細節,尤喜歡講及教科書沒有提及的內容和細節,引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