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輝 全國政協委員 立法會議員 自由黨主席

政府早前公布擴大輸入勞工計劃,為建造業和運輸業輸入2萬人手,又優化現行的補充勞工計劃,回應了立法會和商界的訴求,為本港更好運用外地勞工踏出一大步。我認為政府不為計劃設期限是務實做法。事實上,本港正走在由治及興的路上,經濟也處於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要輸入多少勞工、輸入哪些勞工,必須根據實際需要調整,因此政府也要不斷優化審批機制,務求盡快引進所需人手,才能增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能。

本港走出疫情陰霾踏上復甦之路以來,多個行業不斷反映人手短缺的情況嚴峻。今年4月我在立法會提出動議,促請政府盡快輸入勞工,包括容許他們即日來回往返內地住宿以提升輸入勞工的彈性,有關議案獲大比數通過。因此今次政府迅速回應,顯示出從善如流的作風,踐行了「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

對於現時社會對輸入勞工的態度,我有幾點觀察和建議。

首先,政府可以借鑒澳門經驗持續優化輸入勞工的操作流程。實際上澳門早在十多年前已引入內地勞工,從事包括售貨員、侍應生在內的工種,並且容許他們即日來回返回珠海居住,相關做法已十分成熟。因此香港輸入勞工,在人數控制、審批流程、住宿管理、勞工培訓等諸多方面,應該如何操作,其實完全可以去澳門取經。香港特區政府應該擇善而從。

其次,政府應該引導勞工界積極轉變觀念,從正面的角度來看待輸入勞工。我從媒體報道留意到,澳門輸入勞工多年,本地勞工並不覺得外來勞工搶了他們的飯碗,相反認為能夠幫輕他們的工作,大家相處融洽。這些經驗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也留意到,政府規定聘用外地勞工的僱主要一筆過繳付每人每月400元「僱員再培訓徵款」,供再培訓局增強培訓本地勞工。我認為這樣可以有更多資源培訓本地勞工,提升其技能去從事更高附加值的工作,從而提升他們的收入。因此,我認為這是一個十分好的做法,政府應該多加解說。

再次,無論是之前的院舍護理員輸入計劃,還是今次的建造業和運輸業輸入勞工計劃,都無需經勞顧會審批,我認為這是順應發展所需的必要之舉。因為勞顧會半數成員來自勞工界,要通過其審批需要過半數成員同意,相關計劃必然很難獲開綠燈。輸入勞工關乎香港的長遠競爭力,並不僅僅是僱主和勞工才是利益持份者,因此勞顧會在這裏的角色有一定局限性。政府能夠打破框框,正好體現了其破格思維,這是能夠把政策成功落實的關鍵。

輸入勞工計劃7月開始接受申請,我期待政府做好政策的宣講,並密切關注計劃的落實效果,適時再優化計劃的審批機制,讓各地人手能夠為香港所用,為香港的發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