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最快下月中公布 受人手荒困擾行業表歡迎
香港各行各業或多或少都存在「人手荒」,香港文匯報獲悉,繼院舍業將透過「特別計劃」簡化輸入護理員的流程後,香港特區政府最快下月中公布循「特別計劃」輸入建造業、小巴司機及機場不同工種,合共逾萬名外勞。該計劃規定,外勞的工資必須高於行業的入息中位數,以保障本地勞工,個別行業或工種需要接受培訓。深受人手不足問題困擾的行業歡迎計劃,但勞工界認為香港人手足夠,是薪酬待遇欠佳令本地員工卻步。 ◆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森
據香港文匯報了解,特區政府擬對建造業、運輸業及航空業輸入外勞,包括地盤的紮鐵工人、地勤等機場人員、旅遊巴及小巴司機,合共輸入逾萬人,將參照輸入院舍護理員的特別計劃方式,無須經勞顧會審批。例如,旅遊巴和專線小巴司機將輸入數百人;紮鐵、搭棚等建造業工人佔逾千人;機場地勤行李搬運員、飛機維修員等,同樣涉及逾千人。外勞工資不低於行業入息中位數。
調查指建造業技工將缺4萬人
航運交通界立法會議員易志明表示,整個航運交通界,不論海陸空都嚴重缺人。「有航空公司代理反映他們申請今年冬季航班表,申請飛來香港,民航署已批准,但飛不到,因為替他做地勤服務的公司說『對不起、我無人手』。」
但勞工界議員就認為即使輸入外勞,都應按現有機制。立法會議員林振昇擔心,輸入外勞的大門一打開,各行各業都有輸入外勞計劃,「有數萬名外勞來到香港工作,會否不尊重勞顧會?如果真的大量輸入外勞,僱主就不會再有誘因提升本地僱員的福利待遇。」
其中,建造業是今次計劃的「大戶」,根據建造業議會於2月發表《建造業人力預測報告》指出,技術工人的人手缺口由今年約1萬人將會上升至2027年約4萬人,當中包括技術工人、工地監督人員及專業人員。
但香港建造業總工會昨日召開記者會反對輸入外勞,該會上月至本月進行一項名為「建造業輸入外勞情況問卷調查」,成功訪問了608名工友,來自各個不同工種。調查結果發現,有81.3%(495名)不贊成輸入外勞。有八成半受訪工友認為,輸入外勞政策將會影響他們的工種發展。
受訪者認為輸入外勞會對本港建造業造成負面影響,包括造成本地工人失業(76.8%)、本地工人薪酬下降(70.5%)及有更多工業意外發生(39.3%)。受訪者還認為,提供更多勞工保障(59.8%)、提供在職培訓機會(51.7%)及提供合理施工期(44.5%),吸引及培訓更多人入行,已能夠解決現時建造業人手不足的問題。
工會倡培訓普通工人成技工
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黃平表示,現時距離2027年仍有時間,應馬上就缺口早作填補,作出針對性培訓工作,而非輸入外勞。他指出,香港現時有超過60萬註冊工人,其中只有24.2萬工人屬於熟練技工、半熟練技工,及超過36萬普通工人,完全可以從普通工人中培養出足夠技術工人:「特區政府與業界持份者,應加大力度在職業技能提升及就業選配工作,培養本地人才,才是長遠之計。」
港九搭棚同敬工會理事長何炳德質疑,建造業人手不足是「假象」,他舉例指香港在1997年前,搭棚工人需求大,僱主會大幅加薪吸引更多人手,不惜由800元日薪,增加到2,000元至4,000元日薪。不過,按現時僱主招聘工人薪金所見,僅佔正常薪金水平一半,所以沒有人願意應聘。
建造業總工會提出系列建議緩解人手不足,包括將所有公務工程有序地推出,避免多項工程同期展開,縮減爭搶相同工種技術工人的機會,減少工人出現「一時飽死,一時餓死」苦況,亦可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積極推出「一技多能」政策,讓工人能夠掌握一門或多門技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