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指,政府計劃通過特別計劃分別輸入逾萬名建造業和機場外勞,又計劃引入逾500名專線小巴司機,以補充本地人力的不足。本港多個行業缺人是不爭事實,但疫情期間容許院舍通過特別計劃輸入外勞,月前被香港文匯報揭露存在外勞被不法中介剝削的情況。同樣的情況或會在其他外勞身上發生。因此政府應該完善相關制度,堵塞無良中介圖利的漏洞。勞工團體則應着眼行業和社會整體發展需要,理性看待輸入外勞的積極性。

人力不足既影響市民接受服務,亦影響香港競爭力。以建造業為例,建造業議會早前評估到2027年會缺少4萬名技術工人,加上未來本港有多個新的大型發展計劃同時啟動,包括「北部都會區」、鐵路網絡擴展工程及交椅洲人工島等項目,缺人問題將更嚴重。至於航空及運輸業,一方面是提供機場服務的地勤、飛機維修員、行李搬運員等嚴重短缺,窒礙本港航空業的疫後復常進度;另一方面小巴業商會估算明年小巴司機或會缺員2,000人。政府針對相關行業的實際困難,透過特別計劃輸入外勞,是「救近火」的有效方法。

不過,透過特別計劃輸入外勞的本地護老院舍,早前就被香港文匯報揭露有外勞被剋扣薪酬、延長工時,存在不法中介「收回佣」、剝削外勞的不理想情況,不但損害外勞的勞工權益,更會窒礙外勞來港工作的意願。政府必須盡快完善輸入外勞的機制,消除不法中介從中圖利的空間,保障輸入外勞機制順利落實。

政府計劃針對個別行業輸入外勞,有勞工團體表示反對。對此應理性對待,既要保障本地工人待遇,也不能一味對輸入外勞「說不」。事實上,政府在制定輸人外勞的特別計劃時,已充分考慮保障本地工人的權益。例如規定輸入外勞的薪金不會低於行業入息中位數,保障不會輸入外勞而拉低本地工人的待遇,只要本地有合適人力供應,僱主不會捨近求遠。另外擬設定輸入比例,即每招聘若干名本地工人,才可申請輸入一名外勞。這些措施都確保輸入外勞不會打爛本地工人飯碗。

人力不足必然妨礙企業發展、經濟增長,企業、僱員及全港利益都受損。根據政府2019年發表的人力資源推算報告,預計全港在2027年會出現約17萬人的人力短缺。現時本港的失業率只有3.3%,已達到全民就業的水平,本地人力市場可挖掘空間不大,輸入合理數量的外勞,保持企業、整體經濟穩健發展,僱員才能分享更多經濟增長的紅利。

參考外地經驗,日本、新加坡、美國等發達經濟體,一直透過輸入外勞計劃,解決人力短缺問題,並因應情況變化不時調整輸入外勞政策。借輸入外勞有針對性地補充人力市場所需,破除經濟發展樽頸,有利提升本港相關行業及整體經濟競爭力,包括本地工人在內的全社會均能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