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復生
《論語》提倡「仁」,並需以「智」來調節。聖哲之言,歷久常新。一直關心青少年教育的尤德爵士夫人,她認為中華傳統美德值得現今青少年學習——首先,父母可以鼓勵子女去培養傳統美德,但有些孩子沒有那麽幸運,能夠從家庭中得到這種支持,他們可以從老師和學校那兒得到,或透過參加社會活動而得到。
孩子大都希望參加什麼的,只要給他們做好事和幫助別人的機會,他們肯定會去做。被遺漏的可能是那些得不到社會照料的孩子,他們很容易誤入歧途。讓孩子們同心協力幫助別人,是很美好的事。
我們都同意她的看法。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論語·里仁》,意即孔子說:「假如立定志向實行仁德,總沒有壞處。」不但沒有壞處,誠如尤德爵士夫人所言:「是很美好的事。」
從事教育多年的何文匯教授也贊同啟發善心由家庭做起,父母應該是最好的榜樣。他說:「課堂也很重要。但我們要明白灌輸道德觀念的日子已一去不返。當今年輕人很清楚自己的權利,不喜歡從父母和老師身上接受道德課程的訓誡。他們要選擇屬於自己的價值觀,縱使這些價值觀跟父母和老師的價值觀可能非常相似。但因為他們意識到他們有選擇的自由,你就別灌輸。我相信在課堂上,參與是十分重要的。與其灌輸,倒不如透過討論來檢驗道德標準。通過討論,學生有參與感,繼而形成擁有感。當你對這些價值觀產生擁有感,你就會愛上這些價值觀。我想這真的是我們要考慮的事情。」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意謂「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趣;懇切地發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仁德就在這中間了。」師生通過課堂上的互動、討論,更能促進學習和明理,最重要是讓學生在整個參與過程中,全情投入發問和思考。只靠不求甚解的背誦強記方法,或接收老師單方面的論述來接受道德課程,已經不合時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