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養老在香港並非新鮮事,過去十年已有先驅者在深圳、肇慶等地開辦港資院舍,惟尚未形成大規模「養老村」。有安老業界人士認為,隨着大灣區交流深入,更多港人前往內地生活工作,勢必提升養老需求,中短期內以社區居家養老為主,長期可擴展至有高度護理需求的院舍服務。
香港買位安老服務議會主席謝偉鴻昨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根據自己從業逾20年的經驗,香港長者人口過往流動性不是很高,主要與家庭觀念有關,子女普遍希望父母能夠入住同區的安老院舍,方便日常探訪,長者本人亦不願遠離子女生活,造成即使買位價格較低,亦較少有人入住內地院舍,惟有關情況已因應大灣區頻繁交流而逐漸改變。
「我觀察到近年一些五六十歲人士,很多在大灣區中山、惠州等地置業,打算退休後過去長期生活,一些城市已經有退休港人聚居的地方。」謝偉鴻指出,該類人士一般身體仍然健康,有自己的社交圈子,時間、財務相對自主,消費能力高,是一塊很有潛質的養老市場,「可以根據他們的康樂、保健、醫療需要,逐步發展區域性養老配套,形成『養老村』雛形,相信是未來5至10年的趨勢。」
至於常規的院舍服務,謝偉鴻表示,通常只有3%有較高護理需要的長者會入住院舍,而該些院友通常年紀較大,伴有多種慢性疾病,須就近求醫。他建議特區政府可先觀察大灣區內地城市港營院舍的發展情況,到做長遠規劃時考慮該部分醫療需求,視乎情況將公營醫療服務拓展至內地。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昨日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原則上贊成將香港公營醫療服務拓展至灣區內地城市,但需要考慮相關財政支出。「香港地方狹窄,近幾年醫療人手也比較緊張,內地如果空間和人手都比較充裕,是一個釋放需求的可取選擇。惟購買內地的醫療服務需要特區政府支出,如果相關負擔不太沉重,可以合理方式及金額對居內地港人提供資助。」◆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