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新一份公私營房屋供應預測,預料未來5年公私營房屋的供應都會有所增加,反映本屆政府大力覓地建屋初見成效,本港長期房屋供應不足的情況出現轉勢的希望。但長遠土地房屋供應仍面臨「頭重腳輕」的情況,第二個5年仍要追進度,而「北部都會區」、交椅洲人工島等重要計劃對本港能否達成長遠房屋目標直觀重要。房屋問題是本港最大的深層次矛盾之一,政府和社會各界應集思廣益、凝聚共識,摒棄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弊端,加快造地進度,以利市民安居樂業,提升香港競爭力。

本屆政府上任後採取多項措施解決土地房屋問題,例如加快與團體合作推出過渡性住房、建設簡約公屋、加快公屋落成進度等,相關努力開始見到成果。團結香港基金預測,未來5年公營房屋落成量將明顯改善,推算如果所有簡約公屋單位如期落成,2026/27年度公屋一般申請人的平均輪候時間有望縮短至4.6年。至於私人房屋,未來5年平均每年約有1.9萬伙供應,比過去5年平均1.82萬伙改善,反映政府近兩年覓地建屋的努力成效顯著。

在看到房屋問題出現改善跡象的同時,也要認識到解決潛在問題的任務艱巨,發展土地仍需全力以赴。

首先,目前取得的成績,不足以改變本港土地房屋供不應求的情況。根據團結香港基金估算,如果未來公營房屋有約16%的單位延誤落成,公屋的平均輪候時間將變成5.7年。反映房屋供需仍處一個脆弱的平衡中,稍有不慎就會令問題再度惡化。政府必須繼續精簡程序、提升建築效率,保持持續改善的勢頭。

其次,未來10年的土地供應,呈現頭重腳輕的現象,能否達成長遠房屋策略目標,高度依賴「北都區」、人工島等大型土地開發項目。發展局指出,「北部都會區」與交椅洲人工島兩大發展引擎,預計合共可提供約4,000公頃用地,當中約3,000公頃屬「北部都會區」內的新發展用地,1,000公頃則來自交椅洲填海。其中「北部都會區」約1,300公頃及交椅洲人工島約300公頃土地,已納入未來十年全港3,280公頃可供發展土地預測,必須同時發展才能扭轉過去土地緊絀的情況,為香港發展擴容增量。 因此,加快「北都區」和人工島的收地、填海、規劃和建設程序,是保障第二個5年本港房屋充足供應的關鍵。

行政長官李家超堅持以務實態度解決土地房屋問題,他在上月回應記者提問時表示,「北都區」和交椅洲人工島,兩個項目均已納入施政報告,直言兩個項目都會做。對於人工島填海工程,社會上有一定不同意見。發展局昨日總結人工島項目階段性公眾參與活動,指約7,800份公眾意見中,約六成表示支持,認為有助增加土地供應、完善運輸網絡。其實過渡性住房、簡約公屋等計劃,提出初時也有不同聲音,認為配套欠佳、交通不好等等,但隨着計劃的推進,基層市民開始受惠於這些計劃,體會到發展的好處。正如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所指,「現時我們不應停留在辯論做與不做,而是如何把它做好。」現在的討論應聚焦如何做好規劃,提出建設性意見,而非將計劃全盤推倒。

「北都區」、人工島等大型項目不僅可解決香港未來幾十年「地從何來」的問題,更起着拓闊發展空間、提升競爭力的作用。香港要發展新產業,吸納更多創科企業,都必須要有穩定的土地供應。用李家超的話形容,「眼光要愈睇愈遠、愈睇愈大」。政府應該凝聚支持發展的主流民意,盡快制定和發表長遠規劃的時間表及行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