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業議會舉行「生命第一:行出安全」研討會。香港文匯報 記者張弦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張弦)立法會昨日通過《2022年職業安全及職業健康法例(雜項修訂)條例草案》,涉及可公訴罪行的最高罰款額將提高至1,000萬元。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認為提高違例罰則有助增強阻嚇力,但認為對降低意外死亡率作用仍有限,強調業界要做好「四個堅持」,才可以達至「零意外、零死亡」的願景。

建造業議會昨日舉行「生命第一:行出安全」研討會,探討持份者在吊運工作方面的安全角色以及責任。與港鐵公司合作進行小蠔灣項目的保華—中鐵建聯營項目經理黃志強表示,進行吊運工作前,需要了解吊運工程的詳情,以及鐵條的長度、工地限制、施工時間等,及與不同持份者商討,以安排適合的吊運工具,清楚要如何擺置機器等,而吊運前亦會進行風險評估,亦要為前線員工安排講座,講解每個人的工作崗位、工作內容,需要注意事項等。他強調,如果工作時發現與講解內容有出入,則一定要停止工作,問清楚才能繼續開工,確保不會與計劃有偏差而導致意外發生。

罰則具阻嚇力 難保無意外

何安誠在研討會上總結表示,立法會通過修例提高違例罰則,有助加強阻嚇力,但認為不是罰了1,000萬元以後就沒有意外發生。他指出,不少國家對於違反職安法例的罰款都高於1,000萬元,唯仍不時有死亡事故的工業意外發生,「死亡率可能起初輕微下降,但之後趨勢都是一樣,證明罰是完全沒有用。」

他強調,在法例獲通過後,業界亦應做好「四個堅持」,才可以達成「零意外、零死亡」的願景。首先是將安全放在建築設計內,舉例指香港每年通常有3宗搭「飛棚」工作的工人死亡事故,現時有建築物是將冷氣機放置在建築內,無須工人再搭「飛棚」工作,杜絕意外出現的可能,而新加坡2016年推出建造設計安全的相關法例後,死亡事故由26宗降到2020年的9宗。

第二個堅持是做到人人有責、各司其職,發展商應該做好動態風險評估,而七八成的意外是前線管理人員、前線工友的心態造成,因此員工的心態亦要改變,需要向他們灌輸安全為先的意識,「左耳入、右耳出,以為不會在自己身上發生,就會發生。」

第三,由於不少事故都涉及臨時工程,故有需要把安全管理融入這些臨時工程工序。第四是利用創新科技結合「安全智慧工地系統」,政府曾在8項工務工程試行,其中4個工地用了該系統後「零意外、零死亡」,另外4個只有輕微意外,證明該系統是相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