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黃鴻亮教授、郭慧婷醫生及林諾賢醫生。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病人接受冠狀動脈搭橋手術後,再出現心血管疾病風險仍較一般人為高。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團隊的研究發現,病人於手術後如能把壞膽固醇水平妥善地控制,絕大部分病人於接受手術後十年內,都不會因心臟問題死亡。團隊亦計算出最佳「壞膽固醇」及「總壞膽固醇」(即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應分別維持於2.3mmol/L以下及3.2 mmol/L以下,較歐洲心臟病學會指引、壞膽固醇少於1.8mmol/L的標準寬鬆,相信手術病人較容易達標,長遠可減低其心臟併發症風險。

中大追蹤309名病人分析病情

中大醫學院團隊追蹤309名於2007年至2008年間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搭橋手術的病人,分析他們的健康狀況,跟進年期中位數為12.5年,發現在12年後有6.8%因心臟病而死亡;8.7%出現心臟病發;13.3%再次心絞痛,以及9.7%需要再接受「通波仔」手術。

研究主要發現,「壞膽固醇」水平能用作評估搭橋手術後的心源性死亡風險,「壞膽固醇」水平每上升1mmol/L,病人心源性死亡風險每年增加2.3%,而「總壞膽固醇」水平維持在3.2mmol/L以下的病人,97%於手術後十年都沒有發生心源性死亡;反觀「總壞膽固醇」水平超過3.2mmol/l的病人,每10人中就有1人(13%)在術後十年,因心臟問題而死亡。

團隊建議,病人在手術後把「總壞膽固醇」維持低於3.2mmol/L,「壞膽固醇」的最佳水平為2.3mmol/L以下,較香港一直遵循的指引(壞膽固醇低於1.8mmol/L)為寬鬆,病人更能達標的比例將提高。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組主任黃鴻亮昨日表示,病人只要達到研究計算出的水平,長遠因心臟病導致死亡的比率僅為6.8%。他又指,病人在手術後需採用較高劑量的他汀類(降膽固醇)藥物治療,以減低再次出現心臟問題的風險。

61歲的李先生於15年前踩單車時出現心絞痛,確診冠心病,並完成搭橋手術,術後最大任務是控制膽固醇,注意飲食習慣及做運動,「最重要是定時食(降膽固醇)藥,做運動,肥膩的食物盡量不吃。」

他術後至今都未試過要加藥,亦無須再做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