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北 工聯會會長 行政會議成員

疫後復常、疫後重建是當前香港社會經濟民生發展的要求,也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急待實現的目標,其中補充人力資源是關鍵。香港現時正經歷人力資源短缺的時期,但部分人提出的輸入外勞建議,並不可取。要盡快恢復經濟,首先取決於本身的經濟底子有多厚。就如一個病人要恢復元氣,取決於其基本體質。無論體質多好,經過三年病患,恢復必有過程。面對人手短缺問題,根本之計還是要培訓本地人才,如果市場因為一時缺人而急於輸入外勞,甚至過分依賴外勞,只會損害本地僱員就業機會,勢必加重社會負擔。商界不能只顧眼前利益,隨便提出輸入外勞,但缺人問題的確需要有效解決,特區政府要全面檢視勞工政策,引導失業人士投身招聘困難的行業。

疫情期間所失去或削減的崗位,香港市場需時復設、改善。輸入外勞一般造成兩種效果:一是補充效應,即輸入外勞能補充本地勞工供應不足,對本地勞工造成的影響相對較低;二是替代效應,即輸入外勞取代本地人力,這就會對本地就業造成嚴重負面影響。輸入外勞政策必須小心翼翼,若不受管制,補充效應隨時會演變成替代效應,損害本地僱員就業機會。

僱外勞不可作為減成本手段

部分商界人士反映,本港勞工短缺,令他們長期面對招聘困難,認為要輸入更多外地勞工,以回應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需要。事實上,在疫後復常階段,商界多不願投放更多資源於僱用員工上。可是,不投放資源,又怎會有更大的產出呢?輸入外勞,絕對不能作為降低經營成本的手段。事實上,全球各地都有相應政策,防範外勞過度輸入。就算是面對嚴重勞工短缺的英國,曾一度有意放寬外勞規則以彌補勞動力缺口,也從不打算無限量、無條件地輸入外勞。相反,當地政府設「短缺職業清單」,把招聘外勞的對象集中於技術人員和關鍵人員,至於酒店、零售之類的崗位,均未有列入其中。新加坡的勞動力中,雖然有約40%為外勞,但通常只是從事幫傭或本地無人願意做的工作,而且新加坡政府會向僱用外勞的僱主收取外勞稅。這反映一個共識,就是保障本地就業,是每個政府必然秉持的宗旨,不能因商界聲言勞動力不足而輕易放寬,即使要放寬,理據也必須要非常充分,並能取得社會的共識。

以現時香港的就業情況來看,商界要求輸入外勞,顯然摻雜了降低經營成本的考慮。如果本地勞工無工開,薪資都發給外勞,而外勞在本地的消費不多,久而久之,本地經濟必然失去活力,商界利用輸入外勞壓低成本,只不過是殺雞取卵,看不到長遠的傷害。特區政府強調高效市場、有為政府,相信會作出符合香港整體利益的可持續發展政策。

部分崗位工作條件差才致難招人

疫情期間,香港失業率高企,現在剛剛踏上復常之路,有許多人仍是「無工開」,商界急不及待要求輸入勞工,不利本地勞工市場恢復活力。對於「有工無人開」的情況,政府也要先審視其中的核心原因。根據觀察,「有工無人開」的崗位,通常是聘用條件太差而工作要求太高,以及存在職業配對問題,比如工作崗位信息不足夠,求職者難以了解工作內容。部分行業,例如建造業,行內的薪酬制度不是月薪制,而是日薪甚至時薪,職業穩定性低、社會形象較低、職業安全保障不足,難以吸引年輕人入行。在這些因素影響下,市場自然難以吸納生力軍,出現青年失業率高,同時行業人手又不足的情況。如果只考慮輸入外勞緩解現狀,只是解決了僱主的短期需要,但勞工和青年就業問題始終不獲妥善處理。 (未完,明日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