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聶曉輝)隨着香港於疫後全面復常,勞動力不足問題再度浮現,商界提出擴大輸入外勞。行政會議成員、工聯會會長吳秋北昨日重申,考慮輸入外勞前必須先了解行業缺人的原因,如果是為了壓低工資,只會打擊本地就業市場。他強調,必須優先保障本地工人就業機會,認為特區政府應做好人力資源規劃。立法會議員、工聯會理事長黃國亦指出,勞顧會現行的「補充勞工計劃」審批機制行之有效,認為香港應先提高本地工人薪酬及福利待遇,而非盲目地擴大輸入外勞。

吳秋北:本地就業優先

近日多名商界代表先後指行業缺乏人手,要求輸入外勞以紓緩人手荒。吳秋北昨日會見傳媒時表示,工聯會一直強調本地就業優先原則,他說:「輸入外勞前,必須先了解行業及工種發生什麼事,具體分析是要取代現有打工仔,抑或確實是人手不足?」

他指出,不能簡單化地決定輸入外勞,否則只會打擊本地打工仔的「飯碗」及工資,香港社會及民生亦會受影響,「即使是外勞護理員亦遭受剝削,反映並非輸入外勞便可解決問題。」

吳秋北認為,應善用現時的「補充勞工計劃」紓緩個別行業人手不足情況,不能因為政府推出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建造業及運輸業便「有樣學樣」,「究竟本身充分用好本地勞動力未?」

他指政府亦應考慮輸入外勞後的「後遺症」,例如整體打工仔薪金難上調、本地就業機會流失等。

黃國:提高勞動參與率

黃國亦指出,護理業界普遍存在薪金偏低情況,「你用萬四五元請人每天工作10小時,一定請唔到人啦!」他指出,勞動市場供與求是採取自由市場機制,認為僱主應先提高工資,而非一下子輸入外勞去干擾市場正常運作。他續說,香港的勞動參與率只有58%,遠低於新加坡的70%,批評特區政府在人力資源上處於被動狀態,並無積極推動提高勞動參與率。

至於最低工資議題,吳秋北促請政府盡快完善機制,並落實「一年一檢」,「多個行業每年都會調整薪金,為何最低工資水平要兩年才檢討一次?」吳秋北建議在檢討機制時,考慮通脹及基本生活需要等指標,最低工資亦必須高於綜援水平。黃國亦表明,最低薪20%打工仔的工資,過去十年扣除通脹後呈負增長是不能接受,必須優化最低工資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