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廣濟)香港近日撤銷「口罩令」,標誌持續三年的新冠疫情暫告一段落,而今年正是戰勝沙士的20周年。從沙士到新冠,一班醫生站在最前線,奮力與疫症抗戰到底,見證香港在跌跌碰碰中不斷強化抗疫能力,通報機制、隔離措施,檢測以至疫苗技術都比20年前大為改進,但新冠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場疫症,他們銘記沙士把醫生同袍推向死亡邊緣、新冠令一對相依為命的爺孫天人永隔,牢記疫症的無情,謹記為下一場疫症作最好的準備。
香港三大胸肺科呼吸學會將於本周末(11日、12日)舉辦「從沙士到新冠」健康教育展,讓入場人士體會兩次抗疫的點滴。在2003年沙士爆發時,現任香港胸肺學會會長林倩雯剛畢業在公院工作,負責治理已康復但未出院的沙士病人。不幸地,當時其任職醫生的男朋友在工作中感染沙士,最嚴重時需要吸氧氣。她無懼病毒威脅,堅持進入病房探望,看見令人心酸的一幕,「佢落床都會氣喘,平時最愛砌模型嘅佢見到我拎來模型都無心機。」
在醫護同袍努力下,她的男朋友最後順利康復,並與林倩雯組織小家庭。十多年後,新冠來襲,林倩雯不再是初出茅廬時的「勇字當頭」。由於她已是8歲女童的母親,在加入專治新冠患者醫療團隊Dirty Team後,一直小心翼翼自我消毒,「每天下班後先到酒店清潔消毒,再回家看一眼,又再回酒店過夜,因為在家多一分鐘,家人就多一分風險。」
爺孫來不及話別 陰陽永隔
生離死別經常在醫院內上演,其中一位染疫的七旬老翁最令林倩雯感觸人生無常,「老伯和約十歲大的孫兒相依為命,他入院時仍可以正常交談,但之後病情急轉直下。」醫護為他插喉前,安排他與孫兒視像通話,「小朋友對爺爺說了許多話,但爺爺氣喘,已無法回應……」爺孫倆來不及好好話別,已陰陽相隔。
廿年兩場世紀疫症,是對香港醫療體系的重大磨練。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何重文在沙士爆發時正放取侍產假,突然一通電話,馬上趕返醫院作戰。當時,瑪麗醫院把6樓改成發燒病人專區,由於要盡量減低有暴露風險的醫生人數,由收症、抽血到診治等全部工作由何重文等6位資深醫生包辦。
他坦言,當時個人防護裝備嚴重不足,一個N95口罩用足一天,更會用泳鏡充當眼罩。診症之餘,在高風險病房內收集數據做研究,希望早日找到有效治療沙士的治療方案,「沙士很恐怖,由發病到病情嚴重需要進入ICU,只是兩三天的事。」
提升隔離設施 追蹤技術升呢
經此一役,醫院隔離設施已大幅提升,加上新冠的全球性影響還給了醫學發展一個契機,過去研發疫苗及抗病毒藥物至少需要5年至10年面世,而在新冠的「逼迫」下,醫學界快馬加鞭,大眾對防疫的認知也上升到新的層面,「未來醫療系統的優化,新醫院的建設,都能參考這幾年的經驗。」
與20年前沙士時相比,新冠疫情期間的個案追蹤技術大躍進。美國胸肺學院(港澳分會)會長林偉奇憶述:「沙士時,醫院沒有追蹤密切接觸者的資訊工具,須以人手追蹤。」
在沙士期間,他向時任香港大學傳染病學司徒永康醫生惡補一堂課,以掌握流行病學調查重點,記錄沙士患者自入院以來的位置、行蹤,找出密接者,做好隔離措施。
20年後的新冠,殺傷力雖較低、但更具傳染力,林偉奇就因為太太中招而要居家隔離,唯有通過視像會議辦公。接着他也確診,當時須趕簽一份核數報告,但人被「困」家中,只好請秘書冒險到其家門外,從門隙中遞文件入屋讓自己簽署。
林偉奇表示,沙士讓人擔心個人的安全,但新冠讓人擔心全港醫療系統的壓力,「香港醫療系統從無知到研究出應對方案,沙士時期的經驗我們沒有浪費,加強了對疫症的認知,醫療系統在新冠來臨前也學會了面對壓力,而對於未來未知疫症,還將不斷調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