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勤 立法會議員

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已經醞釀了一段頗長的時間,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也早已架設好,硬件配套基本齊備,接下來就是人才、資金等對接起來。近日行政長官李家超在一個論壇發表視像講話,談到期望「北部都會區」建世界級建設;本周四李家超將率團到訪廣州和深圳,就促進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共同商議。香港透過「北部都會區」與大灣區融合發展,迸發創新潛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長期以來,香港北部都予人偏遠之感。不過自回歸後新界北部持續發展,元朗已建設大型商場和住宅區,上水粉嶺一帶也將隨着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起動而發生重大變化。

將成為香港經濟發展新引擎

過去多年,北部一直展示出巨大的發展潛力,這股潛力至今仍未被完全釋放。當然,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它毗鄰深圳。深圳在高新科技領域處於國家前列位置,「北部都會區」借助毗鄰深圳的優勢,打造「十四五」規劃下的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幫助香港經濟轉型。更重要的是,有中央的大力支持,天時、地利、人和都成熟,「北部都會區」將成為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北部都會區」包含四大概念:空間拓新、觀念更新、政策創新、機制革新。政府想打破過去新市鎮和新發展區的框架,甚至不只是發展商住區域,而是發展一個經濟活動和科研的中心。這是香港從未試過的。過去發展新市鎮通常都會附帶發展工業區,例如火炭、屯門,目的是為新市鎮的人口提供就業,並未上升到促進香港經濟發展和轉型的層次,後來實踐證明,這種美麗的設想並不符合實際情況。

但事實就是香港的發展離不開新界,而新界的發展則離不開「北部都會區」。香港超過一半的土地都在新界,「北部都會區」的土地佔香港三分之一,本港發展的潛力都集中在新界。新界不僅能長遠解決香港土地住屋問題,也是解決香港經濟持續發展問題的重要途徑。發展「北部都會區」是相當具有前瞻性的,本屆政府大大豐富了「北部都會區」的內容,使我們能更加看清楚計劃的規模和目的,讓我們明白應該如何用好港深邊境一帶的土地資源。

李家超指出,建設「北部都會區」既能夠為本港提供創科土地,亦可匯聚本地、大灣區其他城市及海外人才。如何倚靠「北部都會區」建設世界級灣區,筆者認為:

土地用於打造國際創科中心

首先,可以於「北部都會區」構思一個甚至多過一個的香港新地標,就好像上海當年開發浦東新區建東方明珠塔一樣,讓人看起來就有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北部都會區」也可以有新時代的地標性建築,象徵香港踏入由治及興新階段。而且,新地標建設不局限於建築物。在原來的概念下,「北部都會區」已分為深圳灣優質發展區、港深緊密互動圈、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新田科技城,以及擴大古洞北新發展區。這種模式不再是以新市鎮為單位的住宅發展,而是要為每個區塊賦予不同功能。

這些不同的功能服務於四大目標: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豐富「一國兩制」事業發展、完善港深融合的模式,以及構建香港第二個經濟引擎。「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是宏觀的、具有前瞻性的,確保每一個部分的土地都可以充分利用,為國家發展和「一國兩制」事業作貢獻。特區政府可以在原有的概念上進一步豐富內容和具體化,配合由治及興的主調,透過世界級的建設去提升本港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例如早前在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李家超就提出金鐘道政府合署四成辦公室樓面面積遷往「北部都會區」,帶動該區發展。至於創科方面,有早就劃定以創科作為戰略目標的落馬洲河套區,萬一不敷應用,還有「北部都會區」的其他部分作為打造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用地。

去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察香港期間就曾到科學園考察,可見中央重視香港的創科發展,並寄予厚望。香港一定不負所託,透過「北部都會區」與大灣區融合發展,迸發出無限的創科潛能,為國家的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