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位於港島區的組裝合成法社會房屋昨日舉行動土儀式,預計最快可於今年年底提供103個單位。

香港文匯報訊 首個位於港島區的組裝合成法社會房屋昨日舉行動土儀式,預計最快可於今年年底提供103個單位,包括102個一至兩人家庭單位以及一個無障礙單位。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獲房屋局資助興建及營運該個位於柴灣常安街距離柴灣港鐵站路程約10分鐘的項目。該幢四層高的樓宇,每個單位均附獨立廚廁,並注重通風及光線,每個單位都有窗,全新裝修,一搬入屋即可居住,而香港電燈有限公司會贊助部分室內電器予居民。

招募對象以基層劏房戶優先

項目的招募對象以基層劏房居民優先,八成名額編配予輪候公屋滿三年的申請者,其餘兩成為輪候公屋未滿三年或有住屋需要者,預計全期共約有210個有急切住屋需要的基層受惠。

社協由2015年起倡議過渡性房屋政策,至今營運330個社會房屋單位,服務逾710個基層人士。在整理有關經驗後,該會建議應延長過渡性房屋的營運期至10年或以上;調整過渡性房屋的彈性,放寬更多比例輪候公屋未滿三年並有住屋需要的人士申請;容許團體在原有財政預算內,為社會房屋添置基本電器及廚櫃;資助社會服務機構設服務框架,轉化過渡性房屋為扶貧平台,等等。

出席動土儀式的房屋局局長何永賢昨日在社交平台發帖表示,她與出席儀式的基層市民交談。他們除了說自己所面對的困境,也談到對未來有機會搬入更好居所的期望。「這些交流總是鼓勵着我們要再加把勁,以不同政策措施,為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努力。」

她指出,該項目是港島區首個新建MiC過渡性房屋項目,將來隨着愈來愈多項目落成,大家會更了解MiC技術的優點外,也會從一個個入住合理居所後重拾對生活盼望的家庭身上,看到政府就房屋問題所推出的措施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