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承天(中)在指導排練。
◆作為藝術總監,衛承天(中)平時除了策劃劇目外,還要與舞團的行政團隊共同負責舞團的發展。
◆《胡桃夾子》的綵排華麗美好。

「當我來到香港時,就想為香港芭蕾舞團製作一個新的《胡桃夾子》,像是一封寫給我新家(香港)的情書。」《胡桃夾子》,是柴可夫斯基編寫的一個芭蕾舞劇,是聖誕節的傳統表演節目。香港芭蕾舞團(港芭)藝術總監衛承天近日接受香港中通社專訪談及,他傾力製作的《胡桃夾子》,將芭蕾經典糅合香港歷史風土,致敬本地文化。

來自美國的衛承天在2017年加入了香港芭蕾舞團,在此之前,他在紐約做了超過20年的古典芭蕾舞演員;在華盛頓芭蕾舞團擔任了17年的藝術總監;在美國新澤西普林斯頓美國劇目芭蕾舞團擔任7年的藝術總監。「我第一次來香港就已經愛上了香港,對香港一見鍾情。我要將我的作品和香港矚目的能量聯繫起來。」

在表演中加入香港元素

將香港元素加入《胡桃夾子》的靈感來自日常,衛承天發現有很多鳳頭鸚鵡棲息公寓外的屋頂上。鳳頭鸚鵡全身雪白,頭頂豎起的冠羽,更可以開合。冠羽收起時像是一條微翹的小辮子,展開時則呈扇狀,恍如頭戴皇冠。「我被牠們迷住了,因此我把這些元素放進表演裏。此外,我們還找到了很多反映香港歷史、文化、自然美景的元素可以加進表演,我真的感覺像是一封寫給我這個新家的情書。」

前九廣鐵路鐘樓、人力車、長洲搶包山、皮影戲、醒獅、美味點心等,都可以在香港芭蕾舞團的《胡桃夾子》中呈現出來,《胡桃夾子》以精妙的芭蕾語言和舞台美學打通文化經脈,舞影中流露着昔日香港情懷,在瑰麗的設計與舞台空間之中,讓夢幻詩意自然流瀉。

事實上,這也不是衛承天第一次在表演中加入香港元素。在2020年,衛承天改編莎士比亞巨著《羅密歐與朱麗葉》為全新芭蕾舞劇《羅密歐+朱麗葉》,加入全新編舞糅合武術,將舞台搬至1960年代香港,加入栩栩如生的美學細節,重新演繹史詩式愛情經典,被外界稱為舞團獻給香港的情書。

作為藝術總監,衛承天平時除了策劃劇目外,還要與舞團的行政團隊共同負責舞團的發展。曾在美國工作超四十載的他坦言,美國政府不支持藝術,在美國工作的這些日子,幾乎所有的時間都花在籌款上。而香港特區政府一直非常支持藝術機構。在香港藝術機構有一定安全感。「我一直欽佩香港文化和中華文化,香港的文化融合激勵着我。」

採訪當天,恰好是《胡桃夾子》的綵排日,華麗的衣服,妙曼舞姿,美得讓人不想眨眼睛。相信這除了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持,這一場又一場的視覺盛宴都離不開舞者及台前幕後團隊的努力。「成功的芭蕾舞蹈員佔10%的創造,90%的汗水,當幕布升起時,我們就是舞台上的超人。在舞台上,我們可以跳躍、轉身,做所有令人驚奇的事情,我們是觀眾的內心投射,最好的自己。每場演出當觀眾進來,我希望他們能和我們一起踏上一段旅程。」衛承天說。 ◆文、圖:中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