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擬明年次季實施 紓院舍人手短缺
香港的新冠疫情近日反彈,院舍再次成為重災區,更突顯護理員短缺的老大難問題。特區政府昨日宣布,將於明年第二季推出「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取代現有透過「補充勞工計劃」請「內勞」,名額增至7,000個,審批時間由平均5個月減至2個月,並適用於私營院舍及津助院舍。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到一間安老院舍採訪,發現護理員職務繁瑣,疫下難請本地員工,若按舊有途徑輸入「內勞」動輒需時八九個月,遠水難救近火。院方指目前輸入「內勞」的配套不足。記者直擊該院有「內勞」染疫後,遲遲未獲政府安排入住隔離中心,又無法回宿舍,怕傳染同工,惟有在院舍天台搭帳篷自我隔離,遇上近日寒流襲港,可謂苦不堪言。◆香港文匯報記者 文禮願、唐文
為紓緩香港安老及殘疾人士院舍長期缺乏人手的問題,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昨日通過推出「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總名額上限為7,000人,首階段目標輸入約3,000人。
以先到先得方式審批申請
勞工及福利局表示,目前全港有約4,000名輸入護理員,另有約11,700名本地護理員。根據近年的調查,大部分院舍長期出現近16%人手短缺,局方估算,未來三年香港合共將需要約4,500名新增護理員人手,故推出今次特別計劃,旨在透過彈性方式輸入護理員,以解決本地人手短缺問題。
特區政府會成立由社署署長擔任主席的跨部門聯絡小組,成員包括勞福局、社署及勞工處代表,以先到先得的方式審批院舍提交的申請。社署署長會在考慮小組提供的意見後,就每宗申請作出決定。
香港文匯報記者日前採訪大埔一間老人院,發現護理員的工作相當繁重,既要負責餵食、扶抱及幫長者沖涼,還要處理大小二便。該院院長方桂芳承認,護理員的工作性質吃力不討好,「唔係人人頂得順」,疫情下本地求職者更加抗拒任職院舍,「疫情前,久不久都有幾個新人來見工,現在一年都見唔到5個(申請者)。」社署規定每間安老院舍每更需符合一定人手比例,無奈下,她決定引入內地護理員以紓緩人手荒,可惜申請起來大費周章。
現行審批流程需八九個月
方桂芳表示,現行制度下,每宗申請需經過勞顧會審批,「疫情下佢哋並非經常開會,如果未能在開會前入表,就要等到佢哋下次開會先傾,前後加埋等成5至6個月先批出,之後仲要去入境處辦理繳交培訓費,又要等一兩個月,成個申請夾埋要等8至9月,喺十萬火急下,你話點等?」
她最終申請到16名內地護理員到港,加上本地員工,勉強可應付需求,惟她指出內地護理員的工作時效僅2年,約滿後又需重新申請,「按原來的計劃,要重新走所有流程,即係在本地請人請唔到,要到勞顧會及入境處走程序。」她希望「特別計劃」能簡化程序,以提升院舍服務質素。
染疫內勞被迫住天台帳篷
方桂芳同時提到,政府應改善有關的配套安排,尤其疫情期間,一旦有「內勞」染疫就應盡快安排隔離措施。以該院舍為例,疫情期間在天台搭建臨時帳篷安置因染疫而無法返回宿舍的內地護理員,香港文匯報記者直擊到一名「內勞」瑟縮帳篷內,她無奈地說:「政府未能及時送確診者入院或到隔離中心,我又唔能夠送他們去酒店播疫,到宿舍更不能,唯有暫時安排他們住在天台接受自我隔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