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9年1月10日,已經先後稱「攝皇帝」「假皇帝」,並已攝政兩年多,實際掌握漢朝統治權的王莽,終於完成改朝換代的最後一步,正式稱帝,建國號為「新」,改京師長安為常安,封漢朝末代嬰兒皇帝孺子嬰為定安公;改年號為始建國元年,傳統歷史稱之為「王莽篡漢」。
若純粹從當年漢高祖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後,便與開國功臣們立下「白馬之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這種「劉氏天下」標準,去衡量王莽改漢為新,南面稱帝,這無疑是「篡漢」。不過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不知凡幾,且不說「湯武革命」、「農民起義」一類以武裝力量推翻前朝政權的軍事行動,即使以非軍事的「和平」手段來完成政權更替的也為數不少。
兩漢之前,著名的有「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等,兩漢之後,「武周代唐」、「陳橋兵變」之屬也非寥寥,但所有這些改變,史家們卻沒有稱之為「篡奪」。雖然武周代唐,曾引起史家非議,但最終傳統史書仍不過分指罵武后篡唐,僅僅稱之為「武周代唐」或「武周革命」而矣。惟有王莽改漢為新,至今仍多言其篡位,似不公正。
雖然歷史上各種變故,情況各異,不能完全類比,但諸如王莽代漢、武后代唐、趙宋代周等卻有驚人的相類似之處,而結論則大相逕庭,前者被貶為「篡奪」,後者則不忘「頌德」一番。歸根究底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因為王莽最終改制失敗,才落得一個篡位的千古罪名。
上舉「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武周代唐」、「趙宋代周」等,或許歷代史家、學者均以為順理成章,故不言其篡;惟王莽代漢,並非順理成章,因而其言篡漢。甚至有當代學者指出:「王莽的權變手段表現得淋漓盡致,隨之而煽起的權力慾望又分外強烈」「王莽刻意地護着罩在頭上的偽善和道德,正是取得成功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這就是說王莽的野心膨脹,靠權變上台,根本談不上什麼順理成章。
這種權變的說法,雖有一定的代表性,但究其根據,卻不出東漢班固在《漢書·王莽傳》的定論。事實上,基於推翻「新朝」政權的東漢開國君主漢光武帝劉秀,是打着復興正統劉漢統治的旗號,這樣王莽就不能不被視為「篡奪」,並必須將其「篡漢」的「惡行」寫入史冊之中,以徹底否定其所有地位。這樣班固評論王莽時,就必須是站在「揚漢貶新」的政治立場之上。所以,《漢書》中稱王莽是「始起外戚,折節力行,以要名譽,宗族稱孝,師友歸仁。及其居位輔政,成、哀之際,勤勞國家,直道而行,動見稱述。豈所謂『在家必聞,在國必聞』『色取仁而行違』者邪 。」
班固直言王莽「色取仁而行違」等,實際上指的就是權術。也就是說,王莽本是不仁之人,而裝作仁者之狀,目的是騙取天下臣民的讚譽,其所作所為實皆背仁義之道。就在班固的鼓吹、東漢朝廷的背書下,「王莽篡漢」之說,便一語定音,從此成為後世二千多年的「定論」。
◆ 羅永生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中國歷史教學及研究中心主任
隔星期五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