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時報》:中國在歐電動車電池產能 到2031年遠超韓國居首
歐洲在過去數十年一直是全球汽車引擎的生產中心,不過隨着電動汽車產業迅速發展,中國在電動車電池領域大躍進,逐步成為「全球電池工廠」。英國《金融時報》引述統計顯示,到2031年,中國在歐洲的電動車電池產能將居全球首位。歐洲是全球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電動車市場,中國的電池產業在當地日益重要,有助國產電動車在歐洲繼續發展,甚至可能在歐洲汽車市場擔當主導角色。
報道引述電動車供應鏈專業信息供應商Benchmark Minerals統計,到2031年,中國在歐洲電動車電池產能可達322吉瓦時,遠超排名第二的韓國的192吉瓦時。考慮到比亞迪、長城和蔚來等中國汽車企業已先後進軍歐洲市場,日後歐洲不論是汽車零部件組裝還是電池生產,預計都會用上更多中國技術。
福士:電動車市場由電池成本話事
福士汽車技術總監施馬爾解釋,電動車的價值約40%源自電池,能夠供應電池的國家,勢必能贏得巨大市場份額,「電動車市場將由電池成本話事。」施馬爾希望歐洲同業能投入更多資金進行研發,「(中國電池技術進步)對我們當然有風險,但也會帶來機遇。」
中國企業如今為多個歐洲汽車品牌供應電池。全球最大電動車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便擁有福士和平治等客戶。比亞迪也藉着自產自銷的電池,與跨國汽車製造商Stellantis簽約。由中企遠景能源注資的電池科技公司遠景動力,已成為日產汽車的英國生產線電池供應商,還計劃在法國和西班牙設廠。
歐電池工廠起跑線「落後中國100英里」
福士汽車近年在歐洲和北美分別興建5間和1間電池工廠,希望減少對外部供應商的依賴。不過施馬爾坦言,歐洲車企在該領域還需奮起直追,「我們的起跑線較他們(中國車企)落後100英里,我們要跑得更快。如果你留意中國對手進步有多迅速,就能明白我們的發展速度要超過他們是相當困難。」
歐洲多國政府都有提供豐厚補貼,致力提振本地汽車業產能。施馬爾認為如今在歐洲設廠,保障能源供應最為關鍵。法國電動車電池初創企業Verkor聯合創辦人迪富爾稱,公司選定法國北部設廠,就是看中其滿足客源和場地條件,也有成本合適的可再生能源。考慮到一間工廠需要1,200名熟練技工,人力資源儲備也會決定設廠選址。
部分歐洲汽車產業從業者擔憂使用中國電池會形成供應依賴,但不少業界人士表示,與其在技術問題上爭議不休,歐洲更需要在電動車領域爭取投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研究歐洲大型企業生產狀況的專家海梅斯就稱,「在歐洲擁有強大的電池產能,對我們非常重要。」 ◆綜合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