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論壇現場校長龔旗煌發言。

北京大學的留學生多起來了,許多國際交流的線上項目也自然轉到線下了。北大是全國的先鋒,從「春江水暖鴨先知」的角度看,這樣的變化很有大環境調整的氣象。當然,無論大環境如何,北大都始終走在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道路上。前不久公布的QS2023排名,北京大學一騎絕塵排名全球第12位,便是最好不過的證據。同內地的其他高校不同,在這裏,「國際化」似乎是一種毋庸置疑的習慣思維,而在課堂上的師生背後,更有許多我們這樣的工作人員默默耕耘,為學校的國際交流事業努力着。

最近比較振奮人心的是,經歷了兩年的波折,以「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為主題的「北京論壇」終於成功在線下舉行。在我們國際合作部的努力下,來自十餘個國家的學者、政要再度齊聚釣魚台國賓館,為人類的發展共同建言獻策。許多北大的知名學者也參加了十幾個分論壇的討論。北大的黨委書記郝平先生和校長龔旗煌先生,在擔任領導崗位的同時也都是很有成就的學者,他們也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同到場的領導與嘉賓親切交流。這是一場重要的思維碰撞,而面對面的交流不僅能帶來更多火花,還能帶來幾年間因疫情飽受影響,如今似乎逐漸消亡的交流「實感」——在今天這個日益撕裂的世界,有這樣的機會和大師當面交流,在心靈的滋養上已經頗為難得。

拒絕面對面的交流,似乎不止因為疫情:隨着人類進入網絡時代,人們越來越能輕鬆地聽到萬里之外人的觀點,但地球似乎並沒有變成想像中的「地球村」,人們的觀點反而更多極化了。或許,重新構建面對面的交流,會不會是一種對抗日益極化的世界的最簡單的方式呢?所以我想,不管怎樣,要想建設好「國際化的北大」,要想讓中國高校的學生擁有真正意義的「家國情懷」和「世界視野」,就一定要讓他們多走走,多看看。為此,我們搞了一個開放日,讓同學們了解更多海外與港澳台地區的交換機會,充分利用好學校的國際資源,不要把寶貴的大學幾年浪費在無意義的「卷」與象牙塔上。在競爭較為激烈的內地,這樣的選擇似乎聽起來頗為艱難;但我們只要能影響一批「開眼看世界」的有志學生,中國的未來就不缺希望,北大也就能在國際上走得越來越好。

如今,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確乎是一個共識,但如何避免故步自封或人云亦云,似乎總要因時因事,沒有人能有準確的答案。前些日子的我還總因疫情和家庭而不甚爽朗,如今似乎也明白了:別人的經驗並不能給我們提供現成的答案,而無論是前些日子的國際文化節還是北京論壇,實際上都是北大用自己的努力給別的高校打了個樣。後疫情的時代,重談「國際化」需要更多的承擔與果敢,但我想無論怎樣,努力做就好了,答案和我們,總得有一個正在路上。

◆作者/圖片: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秘書長、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王柏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