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研究所門前的雕像為諸葛孔明。 作者供圖
◆茶葉研究所的多民族員工穿戴民族盛裝歡迎作者一行人。 作者供圖

◆ 良 心

2008年12月19日,西雙版納州政府副秘書長、茶葉辦公室主任彭哲陪同我們到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業研究所參觀。茶葉研究所在西雙版納普洱茶重要產區勐海縣縣城。那時從景洪到勐海還沒有高速公路,乘車走214國道要近兩小時。我還清楚地記得,我們來到茶研所時,已是下午2點多。年輕的茶研所所長汪雲剛帶着茶研所多個民族的員工,穿戴着民族盛裝,載歌載舞地隆重熱烈歡迎我們。我們激動得也跟着他們手舞足蹈,放聲歡叫。可當我從歡迎人群中來到茶研所門口小廣場時,我一抬頭就不禁吃了一驚,因為我看到門口立着的高大茶祖塑像不是陸羽,而是孔明諸葛亮。

在我國各地,茶農茶商一般都奉神農和陸羽為「茶祖」、「茶聖」,因為神農是傳說中發現茶的神,陸羽在唐代寫出了世界最早的《茶經》。西雙版納為何獨尊諸葛亮為「茶祖」呢?據說起源來自諸葛亮南征。三國蜀漢劉備去世後,蜀漢南中地區有部族叛亂。當時的南中,泛指我國現在的整個南部地區,狹義上講則是現在的四川東部部分地區和雲南、貴州兩省。為了按劉備遺囑盡快北伐曹魏,諸葛亮急需平定南方,因而親率兩萬大軍南征。一路上他都採取「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方針。對當地最有影響的部族首領孟獲七擒七縱,寬容以待,讓孟獲佩服到五體投地。孟獲所代表的部族勢力範圍就是現在的雲南省保山昭通以西,昆明以北,迪慶以南,緬甸東部和雲南騰衝、瑞麗、怒江一帶。諸葛亮邊打邊收復民心,給那些願意臣服的部族發放農具耕牛,教他們組織農業生產,種糧種茶,自食其力。平叛之後,諸葛亮又施「和夷」政策。首先是撤軍不留兵,緩和與當地民族的矛盾。同時盡量任用當地有影響的部族首領做官,如任命孟獲為御史中丞,通過他們加強蜀漢在南中的統治。諸葛亮還注意南中的經濟開發,從內地輸出先進生產技術和人才,改變當地刀耕火種的落後方法,提高當地的農業生產力,從而吸引許多原以狩獵為生的少數民族「漸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務農桑」,走向長治久安的農耕社會。諸葛亮南征不僅對雲南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還留下了許多他與茶有關的佳話。

西雙版納和普洱一帶廣為流傳的故事說,諸葛亮帶兵南征時,在現今的西雙版納和普洱(思茅)一帶遭遇瘴癘之氣,士卒紛紛病倒,嚴重影響行軍打仗。這時有位高士獻茶,兵將飲之瘴病頓解。於是諸葛亮發動當地軍民遍山種茶,並將茶帶到南中後傳向中原,帶動了茶葉的流通和發展。因此諸葛亮被當地各族人民奉為茶祖。西雙版納古六大茶山一帶的神話傳說是,諸葛亮率軍南征到古六大茶山地區時,將士不時患眼疾,藥物供應不上,嚴重影響軍隊戰鬥力。諸葛亮憂心忡忡,某日登高瞭望,隨手將自己的手杖插於土中,不料手杖竟頃刻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青枝綠葉。將士採枝葉煎水飲用和洗眼以後,眼疾頓時痊癒。那手杖長成的樹就是茶樹,人稱「武侯遺種」茶王樹,插手杖的山現稱孔明山。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記》中描繪:「革登山有茶王樹,較眾茶獨高大,相傳武侯遺種,夷民當採時,先具酒醴禮祭於此。」還有一傳說是,諸葛亮南征時曾走遍古六大茶山,每過一山必留下遺器作紀念。諸葛亮得勝班師回朝時,部分將士不願北歸。諸葛亮就將他們安置在古六大茶山區域內,並教他們種植茶樹,以茶換物,維持生計。傣族等民族還傳說,諸葛亮還教他們的先民以自己帽子模樣設計造屋,以自己袖子模樣製作裙子,因此他們住的竹樓外形都像諸葛亮的帽子,穿的裙子就像諸葛亮的大袖子。

由此在西雙版納等地茶區,諸葛亮被傣族、佤族、拉祜族、哈尼族、基諾族和布朗族等人民奉為「茶祖」,多處茶山有「孔明山」、「孔明樹」。迄今為止,這些民族還保留着祭祀茶祖孔明的遺風遺俗。每年農曆7月23日諸葛孔明生日前後三天,茶山各村寨都要舉行「茶祖會」來紀念祭拜他。 各民族各村寨的祭拜方式多種多樣,有的蓋孔明房,有的放孔明燈,更多的是飲茶賞月,唱歌跳舞。易武茶區的孔明山上,每年都舉行古六大茶山祭茶大典,公祭茶祖孔明興茶之功德,祈天時地利人和,茶事隆興。祭祀孔明,是茶農們對天地的感激、對先民的緬懷。

諸葛亮不僅在雲南南部傣族等少數民族地區受人崇拜,在雲南境外的泰國老撾等中南半島國家也有很大影響。我曾在老撾湄公河邊吃過孔明魚,在泰國曼谷湄南河放過孔明燈。為研究孔明文化在雲南南部和中南半島國家廣泛傳播的原由,我翻閱了大量史料,才明白其中很重要的是傣族等少數民族先民對諸葛亮的神化和傳揚。原來傣族先民最早創建的國家哀牢國在今雲南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一帶。哀牢王於公元一世紀率部歸順漢朝,漢朝在哀牢領地置永昌郡。到三國蜀漢時,永昌郡屬蜀漢所轄南中。南中地區同蜀漢經濟文化聯繫相當密切。諸葛亮大軍征南中就應該到過永昌等故哀牢傣族地區,因而這一帶的傣族等民族先民對諸葛亮的仁政及其傳播的漢文化留下深刻印象。後來在長期的歷史變遷中,故哀牢地的傣族等先民沿着怒江(薩爾溫江)、伊洛瓦底江和瀾滄江(湄公河)逐漸南遷東移,在雲南西南、東南和南部,以至印度、緬甸、泰國、老撾和越南等國安家落戶,開枝散葉,成為當地的主體民族或重要族群。正是他們把諸葛孔明的神化故事和文化遺產一代一代傳了下來,散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