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首唐詩,文字顯淺,又無引用和典故,只收入小學課程,但竟被人讚為千古絕唱,而文中句子,更經常被人引用借喻。這首就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此詩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他早年及第,曾任冀州衡水(今屬河北)縣主簿,不久因遭人誣陷而罷官,不到30歲的王之渙從此過上了訪友漫遊的生活。寫這首詩的時候,王之渙只有35歲。
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咫尺萬里之勢。詩人在視野的盡頭,遙望那一輪落日,在樓前連綿起伏的群山中,冉冉西沉;目送流經樓前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而來,流歸大海。
後兩句寫意,把哲理與景物、情勢融合得天衣無縫。「千里」、「一層」都是虛數,是詩人想像中的空間。「欲窮」、「更上」在詞語中包含了不少希望,不少憧憬。詩人受大自然震撼心靈,悟出樸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夠提醒人不要故步自封,努力向上,致力更上層樓。
無論遠景也好、理想也好,都要站得高,才可看得遠。這首五言絕句總共兩聯四句。兩聯都用對仗,一聯用正名對,一聯用流水對,皆做到氣勢充沛,一意貫連。
儘管此詩含意深遠,鼓勵人努力上進,畢竟文辭不深,除了主景鸛雀樓有歷史探索的資料外,好像也沒什麼可深究了,但偏偏有位國學大師、古典文化專家、大學教授級的老師,山長水遠地跑去考察一番。究竟他想看什麼?
重登名樓 未見美景
原來,這位老師是想知道當日在王之渙的眼中,究竟看到什麼。大家都知道,太陽在西邊落下的,正如所謂「日落西山」。那麼王之渙面向的,一定是西面了。但下句寫黃河入海,大家也都知道,黃河是由西向東,流入大海的。那麼王之渙面向的,是西面還是東面呢?究竟有沒有「長河落日」的圖景出現呢?
鸛雀樓,位處今天山西運城市的永濟古蒲州城外,歷來與黃鶴樓、岳陽樓和滕王閣並稱天下「四大名樓」。據史料記載,鸛雀樓建於北周時期,耗時14載,耗資無數。它有四簷三層,高30米,是當時長安城樓的5倍。
這鸛雀樓獨立中州,雄視天下,卻沒有軍事用途。雖然它位處當時的北周和北齊交界線,但周邊並沒有任何軍事設施,除了高高地遙望着長安之外,根本沒必要建得那麼高、那麼雄偉。
據一些史學家分析,建造者宇文護之所以建此樓,是因他的母親被北齊所擄,他每日登樓東望,盼迎母親。而最佳視角,正正是正南方和東南方。跟着的問題就是之前所提及的方向了。
鸛雀樓的正南方是中條山的餘脈,群山連綿,也可算是雄奇。只不過,山勢只伸延至黃河岸邊。而黃河這一段,在鸛雀樓邊,其實是自北向南流淌,要流到中條山背後才大轉一個90度的直角彎,變成由西向東。所以在鸛雀樓上,只會看到自北向南滾滾流淌的黃河,不會看到東流入海的黃河。
老師說,他在樓上看到的是黃河西岸,是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一片難得的平原和良田,最多只有一些丘陵,根本見不到高山。也就是說,在鸛雀樓上是不可能看到夕陽西下與群山輝映的景象。若說要有高山,那就要說到在西南方,40多公里外的華山,這已非目力所能及。
作者想像 並非實景
所以,「白日依山盡」中的「白日」,只是指太陽,而並非夕陽,這是在很多詩歌上都可以找到例證的。這句只可解作太陽的餘暉在遠處的山脈之中散落,而不是看着夕陽在兩山之間降下。那麼下句「黃河入海流」也只是作者的一些想像,和對時間、空間的一些理念。
作者登高放眼,不斷拓出愈益美好的嶄新境界。看到的河山,景象壯麗,氣勢磅礴,而作者後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就意境深遠,有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清代詩評家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後十字有尺幅千里之勢。」
詩句看來只是平鋪直敘地寫出了這一登樓的過程,但其含意深遠。這兩句詩發表了一些議論,卻與前兩句寫景句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緊密,從而把詩篇推向更高的境界。作者向讀者展示了更大的視野,包含了樸素哲理,成為了千古傳誦的名句,也使得這首詩成為一首千古絕唱。
◆ 雨亭(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逢星期三見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