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龍引》融入燈光效果,打造音樂劇場感。
◆《龍在天涯》由嗩吶、管子和笙與樂團互動。
◆著名大老倌阮兆輝在《粵韻芳華》中展現南音說唱。
◆特別設計的雙面古琴「風雷引」可正反兩面彈奏。
◆樂師手持水滴形聲音裝置,從視覺與聽覺上呈現水的意象。

日前,香港中樂團的民族管弦樂《蒼龍引》在香港文化中心上演,觀眾反響熱烈。該曲目以大灣區的地理環境及文化意蘊為依歸,是香港首批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22年資助項目的節目之一。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閻惠昌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訪問時介紹道,樂曲請來來自本港、現任職於廣東星海音樂學院的陳明志博士擔任作曲,是首個以大灣區為題材的中樂音樂會。◆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香港中樂團提供

《蒼龍引》分《龍翔九天》、《水佑嶺南》、《龍在天涯》、《粵韻芳華》、《又見東風》、《至味灣區》、及《巨龍騰飛》七個樂章。

音樂劇場講灣區故事

蒼龍在古代有橋的意象,開篇《龍翔九天》就以港珠澳大橋為靈感,展開音樂畫卷。《水佑嶺南》突出嶺南地界的水文化,展現「流水」的音聲,引人聯想。《龍在天涯》落腳在華人的龍文化上,香港有「舞火龍」,澳門有「醉龍」,華人的「舞龍醒獅」不僅是民俗,亦是鄉愁,更是團隊協作精神的展現。樂曲通過嗩吶、管子與笙三件吹管樂器的配合展現火辣的民間在地文化,樂師在台上或走或停,即興演奏的音樂配合打擊樂的律動,充滿風味。《粵韻芳華》請來粵劇大老倌阮兆輝,以傳統南音唱出灣區故事,更展現粵語的妙處。《又見東風》則生動活潑地將「打麻將」的高手過招置於台上,讓人「聽」出四方小桌上的緊張廝殺。《至味灣區》網羅各式粵港澳美食,三弦演奏者同時充當說書人,與樂隊一唱一喝,講出「食過返尋味」的美食故事。結尾的《巨龍騰飛》則以廣東音樂及鑼鼓曲牌的素材為基調,通過打擊樂群與舞台上樂隊的和應,以及不斷加速的節拍與變奏,展望新時代的美好前景。

整個組曲容納各種粵港澳文化中的生活元素,樂師身兼表演者,挑戰多種特色樂器,再配以燈光的變幻及現場聲音裝置,以音樂劇場的方式來呈現,可謂是內容豐富,形式新穎。演出也獲得不少好評,議員霍啟剛就評論道:「其實我喜歡輝哥(阮兆輝)的南音,所以我覺得《粵韻芳華》很特別。又可聽到輝哥唱歌,又可聽到中樂團的演繹方式,是非常好的。最後一首《巨龍騰飛》是特別感動,因為很有共鳴,正好講粵港澳大灣區的故事,無論音樂或旋律,都是非常好聽和很有共鳴。」

打造新樂器 傳承非遺文化

組曲的創作是複雜過程,作曲家陳明志從粵港澳生活的方方面面攫取靈感。他介紹道,每首曲子的切入點都不盡相同。「作曲有一個理念,有些是看的,有些是聽的,有些是意會的。」整場音樂會,也試圖從聽覺、視覺、感覺等各方面提供可供欣賞的元素,讓音樂「立體」起來。

例如《龍翔九天》中反覆出現「314」三音組成的音型及變奏樂句,其後面有特別的含義。「港珠澳大橋有3座橋,1條海底隧道,4個島,所以整體的音樂都是『314』。最重要的是,因為大灣區有新的一小時生活圈,等於一個新時代的開啟,從這個概念出發,我們在想,應該用什麼音程來呈現。」

音樂會也從不同地區的樂器發想,展現灣區各具特色的在地文化,更天馬行空地大膽創造了數個破格樂器。這些樂器,或有獨特的聲效,或有獨特的造型,有如會發聲的藝術裝置,為音樂會增添色彩。整個整體的設計概念,被陳明志稱為「樂器生態學」。

水滴造型的生態聲光交互裝置「涓滴」、活水裝置「上善若水」、豎古琴「擎天曲」、雙面古琴「風雷引」……都展現了創作者銳意求新的渴望,也讓觀眾眼前一亮。

陳明志向來希望將傳統非遺文化在音樂中找到可供傳承的路徑,他笑言這次音樂會給了他廣闊的空間放手實驗,不管結果是否成功,都是尋求突破的寶貴嘗試。他特意從古琴文化這一國家級的非遺文化項目入手,設計出雙面古琴,「利用陰陽概念,研發出雙面古琴,可以兩邊彈,估計是全世界第一個。」他笑道。音樂會時樂師彈到最後一拍,古琴突然翻轉,讓觀眾吃了一驚。「從這個概念出發,我們打造這個樂器,又為了這首樂器寫了一首曲子,再把港珠澳大橋的意象也拼在這,才有了《龍翔九天》。創作的時候有不少這樣的『逆向思維』。」用他的話來說,最後的目標就是要「翻新篇」,在新時代交出屬於這一代創作人的答卷。

蒼龍意象連接全曲

閻惠昌認為陳明志的創作概念一體成型,既新穎大膽,但也深植傳統文化之中。「古琴中的琴文化,有彈奏、製作、理論三個方面,他的作品中這三個方面都有。古琴文化中有很多和中國的哲學、建築、陰陽學都有關係。製作這個古琴,用陰陽的概念,陽面是傳統的奏法,陰面又是另一種。在擴音之餘又加入了電聲的元素,呈現新意,但琴仍是傳統材料製成。」

他續說,蒼龍在古代有橋的意象,音樂會則以蒼龍這一形象貫穿全曲,將各個碎片連接起來。「蒼龍在古代是橋,『引』則有引領的意思,而在古琴曲中亦有『引』這一體裁。所有這些串聯,成為一個整體。」

所謂樂器生態學想要去呈現的,是圓融一體的中國文化,藉由橋的意象,不僅連接粵港澳三地的文化,亦由傳統橫跨至新時代,在樂音的交織中呈現出古今交融、奮力向前的勃發精神。

特設社區音樂會 大膽創新 亦不忘普及

這次創作中有何艱辛與挑戰?「新的科技和新的聲音都有很多未知的因素,如何在中樂團的聲音框架中去體現,又不要過,這個需要探索。」陳明志說,「從作曲家的立場,香港中樂團有一個和其他民族管弦樂團不一樣的聲音架構,它有管子的編制,和三弦。所以我們寫曲子,就有不同的調整,出來的聲音結構也不同。一個曲子能有一個好樂團來發揮,我真的很珍惜這機會。」

閻惠昌則強調,香港中樂團的十六字方針是「植根傳統、銳意創新、不拘一格、自成一體」。「中樂團不保守,我們一直大膽地去做嘗試。前提是對作曲家的建議和創作有信心,在此基礎上創新。至於結果如何,我們也膽戰心驚,會面對很多未知的挑戰。這次的嘗試很開心,很了不起。」

除了音樂會的演出外,《蒼龍引》還特設了社區音樂會,將大型組曲裁剪至1小時,到元朗及屯門等較為偏遠的地區,免費給觀眾欣賞。社區音樂會所面對的觀眾不僅有大人還有小朋友,甚至幼稚園學生,樂團專門請來司儀向大家介紹作品,也是藝術普及的嘗試。

「蒼龍引」 社區音樂會

日期:11月22日 晚上8時

11月23日 下午2時30分、下午5時、晚上8時

地點:屯門大會堂演奏廳

索取免費門票: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cSBlxlHFnANCDEQFoque9ytsMU7dr812FiWMzckGleSYg7jw/view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