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年心血凝成550萬字1.4萬幅彩圖 30人編校5載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盧冶、林凱 長春報道)下了一天的小雨,周繇也伏案了一天。入秋後,他的工作重心逐漸轉向《中國東北藥用植物資源圖志》書稿和圖片的整理。周繇今年60歲,退休前是吉林省通化師範學院生命科學學院二級教授。《中國東北藥用植物資源圖志》是一項浩大的工程,2019年入選了「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在周繇幾十年科考研究基礎上,歷經十多年編著,再由30位編輯花費5年編校,幾番修改才得以出版。這部圖志全9冊、總重達25公斤,全書550萬字、近1.4萬幅彩圖,對中國東北地區藥用植物資源進行了系統介紹。因學術價值極高,一經出版便在學術界備受好評。
周繇出生在長白山腹地吉林省通化市的農村。40年前,周繇和其他村民一樣,會在農閒時採摘草藥補貼家用。這也讓周繇對藥用植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至在大學時,他專門選擇了生物專業,立志要與草藥打一生的交道。
每年野外170天 爬長白山160次
「中藥博大精深,長白山更是藥材資源豐富,想把草藥研究明白就不能一直停留課本上、困在教室中。」周繇在大學期間戶外尋草藥,便選擇了通化市四方山。這個海拔1,182米的主峰植物資源非常豐富。「那是我第一次在野外看到真實的平貝母,太漂亮了,我當時興奮得跳了起來。」談起40年前的經歷,周繇依舊記憶猶新。他說,發現的平貝母對自己而言意義重大。40年後,當《中國東北藥用植物資源圖志》出版時,一棵平貝母在封面的右上角躍然生光。
顯然,要著成一本被列為國家級出版工程的藥用植物典籍,僅憑一棵平貝母是遠遠不夠的。「光是長白山主峰我就攀爬了160餘次,幾乎走遍了東北每一個角落。」周繇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幾十年來每到側金盞花盛開的季節,就是他外出科考的時候。每年野外考察170天左右,足跡遍布東三省及蒙東地區。
由於常年穿梭於野外,周圍人已然習慣了周繇「破衣爛衫」的形象。「遠看像個逃難的,近看像個要飯的。」周繇心態很好,以上世紀的順口溜自嘲。幾十年的科考艱苦,但也有人勸告周繇如何省力,「在考察和整理書稿的過程中,有不少人建議我在網上下載照片。但整日待在象牙塔中,僅靠查閱文獻資料進行編撰,這樣的內容能擔當傳承文化責任嗎?」周繇推崇李時珍的治學態度和處事原則,「縫縫補補的學術著作是不負責任的,我就是想為後世留下一部乾乾淨淨的學術著作。」
等光來反覆拍 35萬張圖供精選
「東北珍貴藥用植物種類多,蘊藏量和產量巨大,野生藥用植物共2,000餘種,是中國藥材重要產區。遺憾的是,以前有關藥用植物的資料記載存在疏漏,一些植物資源的分布、利用及種類上存在嚴重問題,且圖樣是手繪線描,有很大局限。」在野外考察過程中,周繇發現了目前植物資料的很多問題,於是萌生了拍攝藥用植物及其生長環境,用照片來彌補資料中手繪圖的不足。
與常規攝影不同,植物圖樣的拍攝需要將植物的重要特徵反映出來。但為了把植物拍得鮮活,周繇需要在全天各時段待命。「早上起來有雲有霧,去拍大群落;中午光照充足,拍微距,拍出來的小花小果尤其生動;晚上則站在高位拍攝地理地貌。」周繇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每次拍攝都要不斷地換角度、等光來,一種植物往往要反覆拍攝很多次,為的是能優中優選。漸漸地,周繇形成了自己的一個巨大的圖片資料庫。在 《中國東北藥用植物資源圖志》中配有13,818幅彩色圖片,都是從周繇在野外拍攝的35萬多張照片圖庫中精選出來的。今年,周繇的圖庫仍然在擴充,已更新到37萬張。
入選國家出版規劃 獲資助150萬
「最初是在家鄉附近的保護區進行考察,隨着考察的深入,家門口的保護區已經無法滿足科考需求。但考察區域擴大,考察費用就更多。」周繇直言,早年間的考察費用還能承擔下來,但隨着考察範圍的擴大,自己薪資已無法支撐。但還好取得了吉林省技能名師的60萬元(人民幣,下同)資金支持,才讓科考範圍囊括了整個東北。
《中國東北藥用植物資源圖志》的出版是一項浩大的工程,由於巨量的原始材料需要整理,編著出版工作量極大,因此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撐。2019年,圖志入選了「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並在2020年得到了國家出版基金150萬元資助,這為圖志的出版提供了巨大的助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