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市民以往都有接到可疑電話、或收到偽冒不同機構甚至政府部門發出的SMS短訊。香港文匯報記者昨日在街頭隨機訪問市民,其中一名年約40歲的姓李家庭主婦向記者講述險些中招受騙的經歷,幸最終只損失了15元手續費,她呼籲市民打醒十二分精神。她還提醒讀初中的女兒,接獲可疑電話及信息要小心查清楚,以免受騙。
李女士:幸記賬卡戶口無大額存款
李女士向記者展示手機短訊說,今年10月3日,她接獲一個標稱是DHL快遞的短訊,指其有包裹因派發地址錯誤,要求按入短訊內一條超連結登記資料。由於她本身有使用DHL服務,所以不以為意便按指示按入,並輸入了銀行卡資料,並在頁面填寫地址及繳付15元手續費,由於金額不大,她於是照付。及後,她思前想後覺得有可疑,於是按短訊提供的包裹編號,進入DHL的包裹追蹤網頁查核,發現並沒有此包裹編號,懷疑受騙,遂致電DHL查詢及求助。DHL職員相信她已受騙,建議她馬上取消信用卡資料,以免蒙受損失。不過,李女士指自己使用的是記賬卡,戶口沒有大額存款,故騙徒沒法盜取金錢。不過,3天後,她的手機又接獲同樣的包裹派送短訊,她未有理會,令她感到非常無奈,認為「騙徒如鬼魂纏身」。
年約30歲的文員張先生表示,近年經常有類似騙案的新聞報道,因此他自己也十分警惕,因為涉及的騙術種類繁多,難以逐一掌握,但騙案基本上萬變不離其宗,「(騙徒)唔係攞錢就攞料」,他索性對所有可疑來電、短訊及超連結一概拒接拒看,所以沒有被騙經歷。不過,他一名朋友的姐姐曾收到這些詐騙短訊,要求她輸入個人資料,所幸她醒目,即時致電其弟查詢,被「點醒」後才免受騙。
◆香港文匯報記者 蕭景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