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禎兆

朋友說他身處的一間美國公司很注重個人覺悟,有時甚至超級誇張。在公平的制度之下,任何人被邀請晉升面試前,都可以參加面試準備班,以作一視同仁,及給予你機會反省人生。例如你需要回想你每個弱點與什麼童年事情有關,愈追愈遠。我雖然非常認同原生家庭及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但硬要人這樣去想,不似真正的追溯,反而本末倒置了。

結果是出現很多「戲子」都編出可歌可泣的故事來,例如我的軟弱來自爸爸曾經打我,我的缺乏自信來自5歲時那件事……若說不出這樣的話來,高層會覺得你沒有徹底探討你的人生。聽起來挺誇張,但若有看美劇,的確明白他們習慣用童年經歷去解釋性格,雖然不是錯的,但的確比亞洲社會更傾向作這方面的解讀。

大家耳熟能詳的《老友記》,最受歡迎的角色Chandler就常談到人妖爸爸如何養大他,父母離婚對他性格的影響,例如他會用笑話去遮掩自己的不安。以前看時覺得是搞笑橋段的公式,後來便知道編劇刻意講童年陰影。就算在一齣肥皂劇裏,他們也想用部分篇幅來談及家庭影響,這對我作為父母來說,是有特別意義的。

近來還有看另一套美劇,叫作《Community》,主角是自以為萬人迷的自我中心自戀狂,但劇情發展下去,他常談到一早離家的爸爸,亦不斷說自己如何受此影響,若有人拿他的爸爸開玩笑,他立刻會變了另一個人。在一套喜劇裏,每一個角色也有弱點,而主角的弱點被寫成大受離異父母的影響,且會講他的治療師怎樣說,他的心理學家朋友怎樣說,就可見他們對這些關係毫不忌諱,要你直視,也希望每一個人直視。這是美國文化對父母及家庭關係的執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