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青見風骨 筆墨構神韻
在福建當代的水墨人物畫界,福建省畫院院長張永海是一位領軍級別的人物。張永海的水墨人物畫題材廣闊,他投以巨大心力進行重大歷史及現實題材創作,作品《林則徐》《林祥謙》《廖俊波》等在福建畫壇脫穎而出。他的作品既體現重大主題美術創作的責任擔當,亦能表現來自童年田野記憶的輕盈鄉愁。在對傳統的繼承和對當代的探索中,張永海不斷地呈現出新的藝術表達形式與精神意蘊。◆文:香港文匯報記者蘇榕蓉 福州報道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水墨相調,捨形而悅影,含質而趨靈,平實中蘊含豐富奧義。張永海的筆墨線條綿細淺淡、乾淨利落,以較為寫實的筆觸刻畫人物,在單純、樸素的形態中流露出生動。張永海說,他很喜歡面對着生活中有血有肉的人物下筆落墨時那種真實的感覺。他在水墨人物畫的創作上,正體現了中國當代畫壇巨匠蔣兆和所主張的「傳神寫心」。
融合雕塑與傳統國畫技法
求學時期,張永海考取福州工藝美術學校,選讀雕塑專業,經過三年學習,對西方造型藝術有了一定了解。後進入大學,他選擇了國畫專業。雕塑的學習經歷影響了張永海的學術方向,「將雕塑藝術與國畫意趣融合,這也是我對尋找自身國畫風格所作的一種創新突破。」張永海表示。
張永海主攻水墨人物畫,兼涉山水及書法。他善於運用行筆中的皴、擦、勾、染、點、潑等技法,在乾濕濃淡中展現豐富多彩的筆墨情趣。他也善於通過控制用筆的輕重緩急、提按頓挫等使墨跡自然交融滲透,作品既保持着中國畫傳統的筆墨韻味,又具備西化的光影效果。張永海說:「如何將筆墨神韻與西方造型結合,這是極度考驗水墨人物畫家的。我們在鑽研人物的客觀物象、解剖人物的肌肉骨骼、了解其運動規律等的同時,還需吃透傳統繪畫的筆墨。」
「順勢而為」繪出人物精神氣概
近年來伴隨國家組織實施多個大型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歷史人物畫創作再掀高潮。張永海清醒地意識到,歷史人物畫是「用藝術為歷史留下視覺記憶」,而非借助歷史題材表現自我觀念,因此在每次創作前他都會閱讀大量史料,研究該人物的生平經歷等,在創作中力求做到「順勢而為」。「所謂的『勢』,是一種布局和構成。在創作中,心中時刻要構築『勢』,所有的手法都是為了讓『勢』做到最充分。」在張永海看來,大型歷史人物畫創作極具挑戰性,這種作品場面宏偉,傳達的信息豐富,需要創作者具備深厚的人文積澱。為了讓「勢」更加飽滿,張永海在落筆時常常反覆琢磨。
張永海有四幅業界好評如潮的超大尺寸水墨人物畫作,分別是創作於2010年至2017年間的《林祥謙》《林則徐》《遠翥》和《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其中,《林祥謙》畫幅長5.1米、寬2.5米,是張永海首次在如此巨幅的紙面上創作重大歷史題材水墨人物。畫中軍閥手中屠刀閃着寒光,他們的軍大衣和林祥謙裸露的肩膀形成鮮明對比;冷風習習,工友馳援,妻子呼喊,林祥謙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躍然紙上。
尋求時代性人物畫語言
「南派畫風較為細膩婉約,北派畫風較為粗獷渾厚,而福建畫家兼容並蓄,最終形成最符合自己風格的繪畫語言。」張永海認為,福建藝術豐沃的土壤,讓許多藝術家獲得更多發展機會,甚至走向全球。中國美協主席、中央美院院長范迪安,以及徐里、許江、尉曉榕、林容生等諸多閩籍畫家,現在中國美術界都起着標杆作用。
新時代中國畫發展有一種焦慮,來自於「寫意式微」的現象。張永海認為,畫家應尋求適合當代文化需求的筆墨新形式,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借鑒西方優秀的造型觀念,創造適合當下的繪畫語言。他也談到:「現在不少年輕畫家作品存在人物形象概念化、臉譜化乃至抽象化的傾向,難以觸動人的心靈。」因此2017年調任福建省畫院以來,張永海在創作之餘亦嘗試幫助年輕畫家走出困境,他經常鼓勵年輕畫家不要固守畫室、憑空臆想,而是將筆觸面向生活多多創作,塑造具有溫度的藝術形象。
張永海,一九六二年十一月生,福建福州人,畢業於福建師範大學美術系。現為福建省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福建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作品曾被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協等機構收藏,出版《張永海作品集》《張永海水墨人物畫》等多部個人畫集。作品《開心一刻》曾獲九七香港回歸全國書畫大獎賽人物畫優秀獎,《水手夢》獲第九屆全國美展優秀獎,《林祥謙》獲福建省當代美術晉京展「優秀獎」(最高獎)、福建省百花文藝獎二等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