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館長一直信奉「和而不同」。作者供圖

車淑梅

如果大家有參觀過「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可能你會遇上一位西裝筆挺、胸前掛着工作證、精神奕奕的銀髮型男在那裏巡視,他便是首任館長吳志華博士,他無時無刻都想了解參觀人士的喜好和需要改善的地方,他對館內的愛可見一斑,實在,館長一直見證香港故宮的孕育與誕生。「2015年9月我當時是康文署副署長,和政務司司長林太到北京參與北京故宮單院長一個國際會議,後來院長輕輕地談及有沒有機會在香港建設香港故宮,當時林太沒有即時說可否,原來她已預想在西九興建出來,我欽佩她的遠見,我以為這個建議發夢也需要10年……結果真的完成了,今年7月開館了大受歡迎。我們的團隊也在國際招聘,找來了全球最好的人,也要讓市民都知道這裏並非北京故宮的分館,我們有香港的定位和特色,背靠祖國,立根香港,放眼世界。與這個國際團隊相處,最困難的地方就是不知道採用什麼語言,唯一不可用的就是廣東話。」

談起這個香港新地標,首任館長吳志華博士原來自小已情迷西九,「我在塘尾道留產所出世,並非廣華醫院,七兄弟姐妹我排第三,住在大角咀避風塘4米長的小艇上,爸爸是苦力,媽媽生於本地水上人家,操純粹廣東話,她並非打魚的,而是用小艇由碼頭接載人客到不同的船上。小時候我有幫忙撐船搖櫓,所以身體好好,艇上沒有電只用火水燈和火水爐。至初中,大角咀開始填海,我們也上岸搬到葵涌徙置區居住。我最難忘12歲那年在艇上突然有興趣弄叉燒包,強迫4個弟妹吃了,我好有滿足感。這也和我現在的展覽工作相似,就是在眾多文物中選材,再構思以什麼方法去呈現,這與烹調一樣,選什麼的食材燒什麼的菜式。」

「中三那年母親叫我不如去車房工作,我沒理會。其實我在中三迷上踢波疏忽了學業,讀書麻麻。中四那年突然開竅,數學成績突飛猛進,所以現在管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那盤數都算不錯。我們是自負盈虧的,主要開支在嚴格的保安、屋宇的維修和冷氣費,現正與電力公司商討是否可以有優惠。」

館長時刻心繫香港故宮,原來他和家人的喜好也是一致的。「我和太太都有着共同興趣,旅行之時一定逛博物館,因為太太是我中文大學歷史系同學,不過我和她相距幾千年,她讀考古學,我選近代史,我們相差五千年罷,兩個不同世界與文明,女兒Sharon、兒子Michael都對考古有興趣。幾年前,我曾患重病,請假半年後,我改變了急性子的工作態度,更多謝身邊兩位女士,太太和上司支持我離開政府加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擔任館長。曾幾何時有反對聲音說建館有政治目的,但我們的初心出發點是為着文化藝術發展的念頭,從來沒有政治因素在內,為此,我們一定要將它做好,時間可以證明一切,開館4個月以來,入場人數達50萬,已達我們的上限,證明大家對香港故宮的支持和愛護。今年10月17日我60歲了,在「登陸」的那天,我跑到港鐵站取一張申請「樂悠咭」的申請表,實在我好幸運,在我生命中我得到的比自己付出的多,可能我也從來沒有計較,有能力服務社會、貢獻國家是我的榮幸!」

吳館長一直信奉「和而不同」,也說明已將最好的靈魂給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其實走到館內絕對感受到「和」的感覺。我支持香港故宮,我已是「香港故宮之友」,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