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提出新一輪研究將識別255公頃「綠化地帶」納入發展計劃,將提供7萬伙單位。

非大規模項目審批時間由最少6年縮至4年

本屆政府將解決房屋問題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為加快土地房屋供應,行政長官李家超昨在施政報告中強調要增加土地儲備,重奪供應主導權,他提出6項措施(見表),大幅壓縮造地所需時間,包括精簡發展程序,大幅縮短「生地」變「熟地」時間,非大規模項目審批由最少6年縮至4年,大規模項目審批由13年大幅減至7 年;又將加快審批建築圖則及放寬強拍門檻等等,多管齊下「提速」、「提效」。◆香港文匯報記者 顏倫樂

李家超昨日在施政報告中聚焦大增土地房屋供應,其中在私人房屋供應上承諾「提速、提量」,目前長策推算10年需求12.9萬伙,政府將以此作為基本目標,未來5年準備好7.2萬個單位供應,連同「一鐵一局」及私人發展項目,較估算更多。同時為提高透明度,「土地及房屋供應統籌組」會制訂和定期公布未來十年可供發展土地的供應預測;「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亦會定期公布未來十年的公營房屋供應預測。

設專組加快審批建築圖則

為加快土地供應程序,施政報告提出會落實6項措施,大幅壓縮造地所需時間:首要精簡法定程序,簡化規劃、環境影響評估(環評)、收地、基建各項程序,今年提交多個條例草案修訂,非大規模項目「生地」變可建屋「熟地」的時間將由最少6年減至4年,大規模項目由13年大幅減至7年,當中環評程序會壓縮至18至24個月。明年將開放環境基線資料,提升環評效率。

其次是進一步精簡行政程序。就重點課題展開研究,包括停車場樓面寬免安排、濕地緩衝區發展審批指引、自行核證和獨立審查安排,以及樹木移除和補種程序,明年年中陸續提出具體建議;第三是加快審批建築圖則,由屋宇署成立「專責審批組」,以「促進者」思維加快審批大型私人住宅項目的一般建築圖則申請,目標是約八成圖則可於首次或第二次呈交申請時獲得批准;另就業界應用「建築信息模擬技術」(BIM)製作建築圖則並呈交部門審批訂立路線圖,於2024年首季推出應用軟件,以便業界將查核有關圖則的樓面面積是否符合要求自動化。

第四,擴展標準化補地價安排,恒常化工廈重建的標準金額補地價安排,並由目前只適用於工廈重建和新發展區的原址換地申請,擴展至新發展區以外的新界農地,縮短流程,明年年中前提出具體方案。第五,放寬舊樓重建門檻;及第六,精簡地契續期安排。

施政報告強調,會物色更多土地以長遠建立土地儲備,包括通過新一輪「綠化地帶」研究和《農業優先區顧問研究》,其中1,200公頃「綠化地帶」已被納入發展計劃。新一輪研究將識別當中約255公頃「綠化地帶」,料提供7萬個單位,當中「北部都會區」佔一半單位,其餘來自屯門及荃灣等地區,並會在2024年或之前改劃首批土地,2026年左右完成平整首批用地。規劃署明年會完成檢視餘下所有「綠化地帶」的發展潛力。

業界:措施務實具可行性

香港建造商會對施政報告的土地房屋政策表示歡迎及支持,認為縮短造地建屋的時間,大力增加土地供應及加快公營房屋的建屋量,可切實解決市民的住屋需求;同時在高效建築發展的審批程序,在建造業方面推動創新科技,將提供足夠的生產和儲存用地,可加快房屋供應。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總監及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指出,對於施政報告的整體方向感到滿意,當中就着不同方面均提出了可執行的政策,並訂立相應的績效指標,認為報告十分務實,但當中有些細節還有討論空間。例如土地供應方面,希望政府能夠闡述更多細節,包括是否有涵蓋條例內沒有法定時間規管的內部行政程序,以及如何在公眾參與和精簡程序之間取得平衡。

土地供應KPIs要點

◆ 在未來十年(2023-24至2032-33年度)依時提供約3,300公頃新平整土地,當中不少於1,300 公頃來自「北部都會區」

◆ 每年公布未來十年可供發展土地的供應預測

◆ 於2022年內發布有關交椅洲人工島就填海範圍、土地用途、交通基建及融資安排的建議,並於2023年開展環境影響評估的法定程序